日前,在日本首都东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举行的
机器人大展上,高精度的仿真机器人向公众亮相。
从机器人一词最早在1920年的欧洲文学作品中出现,到随后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人类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对机器人的探索、研究和应用。目前,大约有9亿台机器人忙碌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医院、矿山和研究所,新一代机器人将逐步进入百姓家庭,并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20多年前,当电脑刚刚进入公众视线时,估计谁也不会想到电脑大众化和全球网络化会发展得如此迅速。今天,美国的“ROOMBA”、日本的“ASIMO”、法国的“NAO”和韩国的“IROBI”等智能机器人纷纷闪亮登场,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机器人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说电脑技术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最重大影响,那么机器人一定能在21世纪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成为21世纪的科技代名词。新一代的机器人已由过去的简单机械手进化到智能化系统,机器人的应用也在从制造业领域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转移。这些被赋予情感和思维能力的类人化机器人能够唱歌、跳舞、读书、上网、停车、打扫卫生、看护老人和收集重要信息等等。无疑,它们将帮助现代人从繁杂琐碎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为此,韩国已拟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机器人发展计划,准备在2015年为每个家庭至少配备一台机器人。
眼下,全球家用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400万台,机器人内置软件市场销售总额达1300亿美元。而2010年,全球家用机器人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3000亿美元,到2025年将达到8000亿美元,到2050年,进入千家万户的机器人数量将不亚于今天的汽车市场规模。为了分享这个巨大的“金蛋”,以防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情况出现,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研制速度,以求利用技术优势,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然而,要使机器人从“低级”思维走向“高级”思维,人类目前还有不少难关有待突破。比如,用于自身管理和目标识别的自治技术,准确、完整获得环境信息的感知技术,人机情感、力觉和触觉交流的交互技术,以及远程巡视和控制的网络操作技术等等。如果这些难题有朝一日全部被解决了,再为机器人搭配上如同皮肤一样柔嫩的硅酮体,机器人与人就会更加接近。一些科学家们甚至坚信,“‘人工大脑’迟早会超过人脑,到时一个机器人足球队将会战胜世界冠军队”。
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智能机器人。人们担心,1811年在英国发生纺织工人冲进工厂砸毁机器,人与机器争抢工作岗位的那一幕,还会在未来重演。另外,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文化,由此更提出了人类将怎样与它们和谐相处的问题。作为具有高级思维和丰富情感的“人造人”,它们是否会继续任劳任怨地甘当人类的“钢铁奴隶”?面对有可能发生的人与机器人之争,又该如何裁定各自的法律责任?因此,今年早些时候,韩国拟定了世界上第一份《机器人道德宪章》,目的在于预防人类“虐待”机器人和机器人伤害人类。这一做法绝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确有相当的现实需求。近来,欧洲委员会也准备成立相关机构,以商讨制定机器人的道德守则。
法国科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汹涌而来的机器人大潮,不仅预示着一场技术革命的掀起,与此同时也向人类发出了一张无法拒绝的“请柬”,迫使人类不得不去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定位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