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作业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
发布时间:2007-11-14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企业资讯
人浏览
随着国家推进建设现代农业的脚步加快,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五届亚洲农机峰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指出:“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使用机械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各类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农机热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
在此次论坛上,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国内外行业专家以及农机企业代表围绕“农机市场与现代农业”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今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人口结构转变成为催化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分析认为,实现国家基本工业化与加快建设现代化,必须由农村转移出大量劳动力。2005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力结构中,农民工比例已高达57.6%,在第三产业中农民工的比例也高达52%。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力军。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在我国农村人口中,小于35岁的青壮劳力60%~80%已进城务工或自行经商、创业,形成了精兵强将去创业,年轻力壮去打工,老弱妇孺搞农业的局面。这也预示了我国将由劳动力供给过剩向结构性短缺的时代转变。
他进一步指出,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带来农业劳动成本与生产成本的上涨,使得农业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急需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此外,他还列举了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案例以说明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对农业机械化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的发言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全国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在人口继续增长的情况下,由“总量”翻两番提高到“人均量”翻两番,难度更大了,同时也意味着对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更高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则要求今后发展农业用更少的人生产出数量更多、品质更优、价值更高的农产品。这就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必须“增机减人”,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及转化率。
农业机械化升级带来新挑战
“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才刚跨过40%的门槛,距2020年达到65%的要求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白人朴教授在综合分析农机作业量及装备量后做出上述结论。
他指出,目前全国机耕水平不到60%;而机械种植水平还不到35%。第一大作物水稻机种不到10%,机收水平还不到30%;第二大作物玉米机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玉米机收水平刚过5%。农机作业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农机装备量来看,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7.26亿千瓦,距2020年达到9.5亿千瓦的要求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以玉米联合收获机为例,2006年全国仅有1.5万台,山东就占了2/3还多,多数省、市、自治区目前还是空白。
从发展速度分析,目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才刚过40%,发展速度年平均提高0.7%。到2020年,要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意味着今后十几年发展速度要比前几十年快得多,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要提高1.9个百分点左右。白人朴认为,“这个要求是高的,难度也是大的”。
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步入了中级阶段,然而在新的阶段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张宝文在讲话时指出,目前,我国农机化整体水平还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装备结构不合理,水稻机插、玉米机收、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等环节还十分薄弱;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滞后,机耕道、场库棚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缺乏;农机经营规模小,购买力较低,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购机的迫切需求。此外,农机事故隐患较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能源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农机作业成本上升等也使我国农机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