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科技部高新司组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以下简称“战略联盟”)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表示,科技部将积极促进和推动该联盟的建立。他指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导向,建立战略联盟可较好整合国内资源、优化环境,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可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提升核心竞争力。
还只是初步设想
全国清洁能源汽车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现在只是一个初步设想。”
成立新能源汽车联合组织或机构的事,行业内呼吁已久。此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次听到企业人士和业内专家提及此事。也有传闻说,政府有关部门很早就筹建相关机构,由于涉及利益方过多、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一直未能建立起来。
不少电动汽车企业人士反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时会遇到由于各方协调不一致造成的困扰。
一家电动汽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认为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上,各部门、各机构意见还是不太统一。有的非常积极,有的相对消极。”
“发展新能源汽车,涉及10多个政府部门,还有众多机构、企业;既涉及汽车行业,还涉及电力等行业,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协调。只要某一个环节没有协调好,企业就难办。如果有专门机构负责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工作,我们进行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会便利很多。”某企业人士说。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需要联合
“新能源汽车要实现产业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教授林程说。
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还有不少障碍。这不是哪一家企业或者某一个政府部门能单独解决的,必须联合各方面力量。
林程指出,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企业加大了投入,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双方合作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多少有点‘两层皮’的意味。
目前,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我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集中在整车集成技术方面,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方面的投入相对要少。研究机构则更多局限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产业化的意识不足。双方都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充分的合作弥补;双方有合作的需求,却都不够主动,如有机构进行有效协调,情况会好很多。
设想不尽相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企业人士和专家都表示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的建立。不过,对于联盟如何筹建和运作,大家有分歧。
“我理想中的联盟应是个民间组织,像现在的各个协会一样。最好不要由政府来推动,而应由企业自发成立,这样企业才会真正参与进来。”某企业人士说。
有些业内人士却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联盟应该由科技部等政府部门来组建,他们有号召力。企业和企业之间自行建立这种联盟的可能性不大。”
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认为,联盟在组织架构上,一定要有针对性、专业化。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生物燃料汽车、柴油车、天然气车等。类型不同,技术路线和关联方也有很大差别。沙永康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设立各自相对独立的联盟机构。也可以考虑把这些机构整合在一个总的联盟下,但各机构要独立运作。
沙永康说:“这样管理起来更为便利,拼在一块儿反而把问题弄复杂了。相对细分以后,某个独立的联盟机构内,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也基本一致,就会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