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忠是下埠潘塘人。他在生产队任队长的时候,亲手生产出了潘塘第一窑瓷球,见证了湘东工业陶瓷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潘塘村曾经是一个“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地方。后来,村集体办了一个瓷厂。随着村瓷厂越办越红火,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1994年,股份制被引进到村办的瓷厂中,成立了萍乡市化工填料有限公司,张有忠任公司的董事长。在张有忠的精心经营下,公司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化工填料企业,年产值最高峰突破8000万元。潘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500多户人家,存款在10万元以上的有40余户,100万元以上的有20余户,千万身家的也有好几户。潘塘被人称为“赣西第一村”。
潘塘的工业陶瓷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区的陶瓷行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湘东的工业陶瓷迅猛发展。现已发展陶瓷企业174家,年产量40多万吨,产值达1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2.4万人。产品的种类也由过去的瓷环、瓷球发展到组合式规整瓷填料、催化剂和分子筛、微孔过滤陶等九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新产品奖,并有80多项专利获得国家批准。
无序竞争
湘东的工业陶瓷兴起之时,有人形容当地陶瓷企业发展的盛况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那个时候,市场还不成熟,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能分到一杯羹。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成熟,湘东陶瓷行业的弊端便日渐显现出来。大多数陶瓷企业只是粗加工,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瓷厂发展数十年,生产工艺和设备得不到更新改进,使用的倒焰窑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为营销管理的落后,生产企业过度依赖于销售人员,基本上形成了谁有销售业务谁就可以办厂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无序竞争,相互杀价便不可避免地成为陶瓷业健康发展的巨大绊脚石。有的企业刚签下订单,就被后面的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挤掉了。萍乡石化填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红说:“过去,中铝瓷球每吨的价格是2万元,现在只能卖到5000元,除去成本后,企业的利润相当低。”萍乡市华填化工填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枝新也是深有感触,他说:“在这个行业,友谊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形成这种混战的局面,并不是市场空间不大。目前国内的需求量达300万吨以上,且在逐年增加,国际市场需求量则比国内大数十倍。可以说,工业陶瓷的市场潜力是相当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是形成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陶瓷产品只要看一下就能模仿,即使是这个产品获得了专利,也逃脱不了被人仿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