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一等奖当中唯一的钢铁企业项目。鞍钢人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在于鞍钢人十几年来坚守的一种责任感,那就是“作为一个钢铁大国,要实现技术装备水平的持续提升,单靠引进国外技术装备是不够的,必须加速
冶金技术和设备国产化。”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热轧带钢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相继建成了不少热轧带钢生产线。然而已建成的这些现代化生产线都是全套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完全依靠国内技术建成的现代化连铸连轧生产线尚无先例。为了扭转大型冶金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1999年3月,鞍钢人以非凡的勇气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在“九五”重点技术装备项目———1700ASP薄板坯连轧成套设备上,鞍钢人凭着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大胆提出该项目总体设计和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均由鞍钢自己承担。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与从国外引进同类生产线相比,节省工程投资50%,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年经济效益达7亿多元。
我国著名冶金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带队的工程院院士专家组对该工程给予的评价是:鞍钢1700ASP薄板坯连轧生产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包括日本、德国、意大利在内的少数几个可以进行连铸连轧成套设计、工艺开发、设备制造、自主集成自动化
控制系统的国家之一。
在1700ASP热轧带钢生产线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鞍钢人积累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消化吸收利用,再到自主创新的丰富实践经验,为继续在冷连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创造了条件。“十五”之初,鞍钢果断决定: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集成建设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再次成为国内同行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众所周知,冷连轧技术是国际钢铁行业公认的技术密集、难度极大的生产工艺,国际上仅有德国SMS、日本三菱、日立等少数的技术工程公司具备工程技术集成能力。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武钢引进第一套冷连轧机后,先后建设了近十条冷连轧生产线,但全部采用国外技术集成的方式,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中国钢铁企业在引进全套生产线时花费最多的地方。
鞍钢人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定要自主集成,再难也得做这件事1。于是,工艺技术资料都由鞍钢自己的技术人员收集整理;设备采购采用“点菜”式,国内能制造的就用国内的产品,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投资,又推进了冷轧设备的国产化。
实实在在的数字表明这是一条足以让国内冶金人骄傲的冷轧生产线。自主化率达到92%,主体工艺段的轧机和酸洗设备国产化率分别实现了总吨位的96.3%和93%,总投资比国外总承包的同类项目节省三分之一,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鞍钢人再一次将冷连轧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突破了冷轧成套设备制造和生产工艺控制两大核心技术。此后鞍钢又先后完成了2150热连轧生产线、2130冷轧生产线的自主集成建设,整体技术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
鞍钢人豪迈地说:“现代化是买不来的,单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是不够的,必须加速自有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才能真正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鞍钢已经实现由“输出产品”到“输出技术”的重大历史转变,不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和设备,扩大改造成果,实现对外成套技术输出。
2006年11月20日,国内冶金行业首条成套技术输出项目———济钢1700ASP工程在圆满完成达产、实现预定目标之后,全部交付济钢。对此,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冶金成套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不仅花费巨额外汇,而且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这条1700连铸连轧生产线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质量和可靠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投产不仅表明我国已经具备重大冶金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且标志着在自主知识产权冶金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上走出了“第一步”,在中国冶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经理李长顺表示,济钢为了引进这条生产线,进行了认真考察、科学论证,最后毅然选择了由鞍钢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工程从2004年12月开工建设,2006年1月建成并实现热负荷试车一次性成功,此后,生产线在半年内便实现达产,这创造了国际上同类生产线建设工期最短、投资最少、达产最快等多项世界纪录。实践证明,当初选择国产技术装备的决策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标志,结束了我国大型冶金生产线上个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改革开放以后70年代到80年代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到80和90年代纷纷引进国外生产设备的历史。
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使鞍钢生产驶入快车道。今年1至8月,共生产生铁1065万吨,钢1064万吨,钢材997万吨。目前,鞍钢已具有16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以
汽车板、家电板、集装箱板、船板、重轨、石油管、管线钢、容器板、冷轧硅钢等为主导产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许多领域。
联合国内走向全球
事实上,鞍钢在加速老区改造的同时,以建设西部500万吨板材精品基地为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的关键一步。鞍钢人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集成建设完成了鞍钢西部新区500万吨现代化板材精品基地。整个新区的建设工期只有同行业的一半,总投资比同类项目节省三分之一。鞍钢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全流程钢铁生产线的集成能力的钢铁企业。
如今在渤海湾的鲅鱼圈,又一座由鞍钢自主建设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实践循环经济的500万吨精品钢材基地正在拔地而起。目前,鞍钢鲅鱼圈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工程建设正按计划推进。鲅鱼圈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鞍钢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而开展对外合作,实施国际化经营,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由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是鞍钢的全新发展战略,也是鞍钢增强核心竞争力,进军世界500强的重要步骤之一。继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分公司成立后,鞍钢又成立了欧洲分公司和美国分公司,全球化经营布局初步形成。与海尔、一汽、山西焦煤集团等大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扩大合作规模。与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合资开发卡拉拉铁矿项目正式签署协议,在推进跨国经营、保持资源优势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与凌钢合资建设朝阳项目,与福建省签署钢铁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大连镀锌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长春一汽鞍井钢材加工配送项目竣工投产,与地方合作的胡家庙1000万吨采选联合项目也竣工投产。
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鞍钢在发展模式上将进行四个转变。在长大方式上,要从以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要从内陆发展向靠近市尝靠近沿海和跨国经营转变;在核心技术上,要做好自主创新及研发工作,从跟跑世界先进企业向领跑世界潮流转变;另外,鞍钢还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管理输出转变。鞍钢的目标是,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力争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张晓刚表示,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联合重组在下半年将有实质突破,下半年鞍钢与本钢的资本联合将签署实质协议,两大集团的联合重组将发生重大进展,使双方真正在产权上形成纽带关系。一旦在资本产权关系上明确后,剩下的就是两大集团的内部整合问题,整合将持续很长时间。鞍钢、本钢一旦重组成功,5年内必将跻身世界最大最强钢铁企业行列。今后鞍钢要更多利用资本纽带进行重组,紧紧抓住国内钢铁行业资产重组带来的机遇,在资本运作、兼并重组方面迈出较大步伐。
50%
鞍钢1700ASP薄板坯连轧成套设备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与从国外引进同类生产线相比,节省工程投资50%,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年经济效益达7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