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全社会用电需求也出现了迅猛增长,全国从1997年开始出现的电力供求缓和局面又重新转为供求紧张,进入2003年后又发展为全国性的持续供电紧张。2003年全国有23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最大用电缺口达2000万千瓦;2004年拉闸限电的省级电网又扩大到了26个,最大用电缺口达4000多万千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进入2005年后,全国范围的缺电局面即开始得到遏制,当年全国缺电省级电网数量开始减少,到2006年,缺电的省级电网减少到2个,今年除个别省级电网局部仍存在着供电偏紧外,全国电力已实现总体供求平衡,部分地区还略有富余。
2003年、2004年出现的严重缺电形势之所以在短短两年中能得到扭转,是电力工业全体职工共同努力换来的,也是这几年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加快带来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确立的厂网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电力改革总目标,2002年底,随着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组成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集团,我国实施了50多年的发供电一体化的电力体制自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国家电监会的挂牌成立和此前成立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我国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体制新格局。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电力体制新格局的形成,电力工业的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进入2003年后,众多中央和地方电力企业迅速开工建设了一批建设周期短、单位投资低、见效快的大型发电机组,使全国发电机组投产量在短时期内出现了快速增长。2003年前,我国发电装机年投产量最多仅为2000万千瓦,常年稳定在1000多万千瓦。但从2003年起,全国年均新增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即出现了成倍的增长。2003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3480万千瓦,2004年新增5100万千瓦,2005年新增6600万千瓦,2006年新增10650万千瓦。
在发电装机连续四年以15%速度增长的同时,我国拥有的发电装机总容量也实现了从4亿千瓦到5亿千瓦、再到6亿千瓦的大跨越。
在发电装机总容量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二位置的同时,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6.24亿千瓦。预计到今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将再攀新台阶,突破7亿千瓦。
电,是现代社会的动力。中电联提供的统计显示,伴随着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3年到2006年我国全社会用电消费量出现了超过GDP增速的平稳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248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72.39%。其中,2003年增长15.29%,2004年增长15.18%,2005年增长13.59%,2006年增长14.7%,年均增长连续4年达到14.7%,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近15%的增长。近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消费与1978年到2002年改革开放24年的用电年均增长8.88%相比,高出了5.83个百分点。
5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国家能源战略的要求,我国电力工业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自身结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火电方面,随着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大量投产,并向更多建设单机10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方向发展,目前30万、60万千瓦发电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水电方面,装机总规模在2004年突破1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在三峡、龙滩、公伯峡等一批大型电站相继投产的同时,溪洛渡、向家坝等一批大型水电站已相继开工建设,目前全国大江大河上在建的水电机组总规模达到了1.29亿千瓦。核电方面,随着装机达212万千瓦的田湾核电站投产,全国核电装机总容量已接近900万千瓦。同时,为实现2020年投运核电机组达到3600万千瓦目标所需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其中,三门核电、海阳核电、红沿河核电等项目建设已经启动。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预计到今年底,全国建成的风电场将超过80个,风电装机总规模达到300万千瓦;投运和在建的秸秆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0万千瓦以上。
尤为可喜的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管理的不断跟进,电力工业作为耗能和污染大户,5年来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工业行业的前列。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发电企业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已降到367克,比2002年减少16克。全国输电线损为7.08%,比2002年减少0.63个百分点。按环比计算,2003年到2006年全国发电企业节约的标准煤共达3400万吨,减少排放烟尘15.7万吨、二氧化硫51.2万吨、氮氧化物30万吨、二氧化碳57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