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加速机床业寻求高端发展
发布时间:2007-10-01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企业资讯
人浏览
订单饱满,生产压力大是当前各机床企业生产厂长的普遍感受。记者曾受委托向重庆某厂订滚齿机。但致电该厂营销人员时,却被告知订单已排到了明年一季度。
据青海华鼎重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承揽合同360台,累计金额突破7亿元。而杭州机床集团人员介绍,公司大型的龙门磨床交货期要延后6~8个月,除了通用机床,其他的机型交货期都会推迟半个月左右。除了常规的验收后处理情况,生产任务紧张也是一个方面。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总产值同比增长高达40%。而在2006年底,专家预测2007年市场需求的增长率会在15%左右,这样看来,行业的实际运行大大高于预测数值。
是什么原因使得实际结果远远高于预测数据呢?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今年全国行业调研后发现,除了市场需求的内因外,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也促使了行业蓬勃发展。
政策倾斜经常看新闻连播的人不难发现,这两年有关工业装备制造领域的报道增多了。特别是在2007年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之后,一些国家重量级媒体连续对国产数控机床产业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
这是因为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强调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位,而机床作为工业母机,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中央的战略方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贯彻,各地区根据自身区域情况分别作出了相应的举措。
比如江苏省科技厅和苏州市经贸委则根据自身电加工机床的领先优势,大力支持苏州有关企业发展高档慢走丝电火花机床,并申请列入科研计划,给予科技开发基金支持。而浙江省发改委也把杭州机床集团公司和凯达机床集团公司的大型生产基地建设列入了省重点建设项目。
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政府提出《关于扶持机床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有设置专项资金,补助企业当年研发费用;机床企业技改津贴上浮50%;鼓励参展,摊位给予补助;加大先进制造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县科技经费、县外贸发展基金、银行信贷等对机床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扶持力度的加强使得玉环的机床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玉环县机床制造企业有60多家,配套企业100多家。2006年生产经济型数控机床超过1.5万台,约占全国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四分之一。据悉,县政府还支持成立玉环县机床协会,计划建设全国经济型数控机床生产基地,把机床产业打造成玉环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内需旺盛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一位参加了江苏、上海等地市场调研的同志告诉记者,给他感受最深的是他们调研的企业几乎都在利用搬迁扩大厂房,比如江苏的多棱机床、盐城机床、开源机床、亚兴等,而上海的就更多了。他认为,这些都说明了国内市场对机床的强劲需求。
世界制造企业向中国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民营企业的兴起也促使了中国机床市场的蓬勃发展。据统计,2006年中国机床消费高达131.1亿美元,同比增加22%,连续5年保持了机床消费世界第一。
而江浙地区民营机床制造企业崛起正成为新的亮点。这块区域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工业的主导企业。而他们由于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所以投资新产业的手笔也很惊人。浙江宁波海天集团是世界知名的塑料机械制造集团,由其投资新建的宁波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进入机床业没有几年,但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公司的装备大多是先进的进口机床,已经具备国内一流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承担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制能力。
同样的,由浙江省日发集团投资的日发数码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紧跟市场需求,先后开发出卧式加工中心系列、立式车床系列、龙门加工中心系列、磨床系列等产品,并且出口产品已经占到20%左右。
专家分析认为,江浙一带数控机床市场供需两旺的原因在于,该地区工业发展迅速,而劳动力却相对匮乏,很多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如采用普通机床,一台机床就需要一个操作工人,而如果使用数控机床,一个技工就可以看管2~3台经济型数控机床。
盘活资产
目前资金仍是企业求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加之今年政府重点抓节能减排工作。而机床行业很多老企业都建在市区中心,随着市政建设的加快,搬迁是这些制造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不少企业采用了盘活现有资产(厂房)来解决资金不足和企业发展问题。
合肥锻压集团也是其中的一个。
据该集团董事长严建文介绍,实施易地改造的想法早在2003年就已成形。他认为老厂区无论如何挖潜,产值也至多2亿元,距离集团的目标尚远。而搬迁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做好了等于合锻重生。
今年5月21日,合锻搬进了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厂。据了解,新厂在机加工、结构件、装配车间之间安置了环型轨道,可以达到工艺布局、供应链各方面的最优化设计。
利用搬迁的契机使得企业再上一个台阶,是合锻的愿望。而有此想法的还有桂林机床、重庆机床等。
然而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搬迁的目的之一是缓解当前产能的不足,但随着众多企业的加盟,不断被放大的产能是否有足够的消化市场,成为一个隐忧。业内人士估计,如果按各企业“十一五”末生产能力将扩大一倍以上计算,我国机床生产将达到100亿美元。到那时,行业有可能出现中低档机床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高端机床又无法提供,大部分还需依赖进口的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