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年底,首钢将完成北京地区压缩产能400万吨,可以说今年是首钢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年。在搬迁的过程中,首钢不断强调创新、创优、创业,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首钢。
创新提升管理效能
位于河北迁安的首钢矿业公司原矿年处理量2700万吨,氧化球、烧结矿年产量为300万吨和600万吨以上,是首钢的原料基地,也是首钢靠创新提升管理效能的一个窗口。
记者近日在首钢矿业公司水厂矿区看到,矿山开采工作有条不紊,采矿、碎石、分拣等工作全部由机械操作,通过传输带将矿区和冶炼车间连接起来,实现数字化操作。
据介绍,首钢矿业公司积极适应首钢结构调整战略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深化管理变革,提升队伍素质,建设数字矿山。2006年5月,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正式上线。以生产流程自动化、企业网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为基础的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是集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管理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提升,形成以“四级四块”为核心的数字矿山整体架构,率先在
冶金矿山行业实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计量及检测系统的全程贯通,这在国内矿业行业是首家。整个系统对采、选、球、烧主流程的生产设备运行参数、工艺参数、大型衡器以及风、水、电、气计量,做到实时采集、集中监控、数据不落地、计管控一体化,全面提升了管理效能。
创优打造一流产品
2005年10月22日,首钢曹妃甸钢铁新基地的运营实体———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迁钢是京唐钢铁公司的练兵场和试验场,前后共采用了20多项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在曹妃甸新钢铁基地所运用的许多技术,也都在这里率先运用。
迁钢二期工程的核心是2160热带连轧工程,这是首钢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换代的标志工程。“2160”工程设计能力年产400万吨热轧板卷,其轧制厚度和钢板强度均为国内之最。2006年12月23日,2160毫米热轧机组成功轧出首钢历史上第一卷热轧板卷,结束了首钢没有热轧板的历史。今年上半年,迁钢公司共生产热轧卷板61.2万吨,卷板轧成率达到93.37%。
进入轧钢分厂车间,整套的设备生产线热轧钢板经过一道道冲、轧,最后形成卷轴,整个过程自动完成,完全由计算机控制。在炼钢分厂“一键式”自动化控制室,技术人员通过计算机,实时监控炼钢的各项数据指标。迁钢炼钢分厂的负责人张志军告诉记者,“这一自动化设备的运用,炼一炉钢比原来节省了7分钟,炼钢质量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迁钢自动化炼钢是中国人自己研发和创造的技术。迁钢投产的时间不长,尤其是“2160”仅仅运行了不到8个月,但已经成功开发出了
汽车用钢、9个船级社认证的船板板材和高品质管线钢X60、X70等。正在试冶炼的高端管线钢X80,各项指标均居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首钢在高档次品种钢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
创业崛起新基地
“首钢搬迁调整,关键在调整,这个调整就是站在当今国际国内最先进水平的基础上来实行技术上的自主集成,装备的大型化,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可以说新建的钢厂和北京的钢厂不是在一个起点上。”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7年3月12日,首钢京唐公司钢铁厂项目开工。一期工程计划于2008年10月和2010年底分两个阶段建成投产。首钢将分阶段压缩北京地区钢铁生产能力,到2007年底完成压缩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在北京石景山地区阶段性保留4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期间,为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暂保留2台烧结机、3座焦炉,确保2010年底北京石景山区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环境污染的销售、物流、三产等业务。
首钢搬迁调整后,京唐钢铁公司的吨钢能耗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所有的排放指标都优于现在的排放标准,炼钢所消耗的新水还将通过海水淡化。同时,新建钢铁厂不仅在厂区内部实现相互之间的循环,还要完成钢厂和社会之间的循环。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曹妃甸地区将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走出一条高科技、低消耗、污染少、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目前,曹妃甸两座25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竣工投产,截止到2007年6月中旬,曹妃甸港区共靠泊大型货轮45艘,接卸铁矿石约514.5万吨,预计年内吞吐量有望突破1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