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规划了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工作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从政策、投入、法规、金融、技术、管理、执法、宣传等方面,全方位地对节能减排工作做了部署。6月26日,建设部提出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建设行业的建筑节能工作。
本文试图从智能建筑的角度来解读《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探讨智能化技术在其中应有的作用和智能建筑工程界应承担的责任。
理念的创新
首先,从仅有“节能意识”转变成为“节能尽责”。以往在智能化系统中,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虽然地位很高,但多为建设方的“亮点”、工程承包方的“卖点”,不少内容名不符实。在新形势下,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是工程建设方、设计方、工程承包方及物业管理方必须实施的基本工作内容,不仅应按照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还必须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给予落实。因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在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看建设方的钱袋、某些责任人的眼色而进行“形式工程”。
其次,实行“全面用能管理,精细节能控制”。智能化系统工程节能技术措施以往主要集中在能耗设施,如冷热源、空调等的节能控制方面,现在则应转为“全面用能管理,精细节能控制”。无论是设备系统的工艺控制,还是日常管理,只要有一定的节能空间,就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凡是有利于用能管理的参数,智能化系统就必须准确地采集并完整地存贮,通过对各类实时信息与历史数据的分析,管理当前的用能设备,优化今后的用能控制与管理策略。
再次,打击恶性低价竞争,争取合理工程费用。目前,智能化系统工程界存在着一种不良的情况,一些企业为了获取眼前的市场份额,在一些短视的建设方的诱逼下,恶性低价竞争,最后工程成交价接近成本甚至低于成本,把生命周期仅5年~8年的电子设备免费保修期,与生命周期60年~80年建筑本体相提并论为2年~3年。结果,工程中应有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消失了,经济纠纷不断,留下了一个个智能化系统的“遗憾工程”与“烂尾工程”。在重视建筑节能的今天,智能建筑工程界应放弃恶性竞争的市场行为,走到“全面技术服务,长效保证质量”的正确道路上来。只有通过高新技术的服务,才能实现并提升系统功能。同时,智能化系统工程要在建筑节能中发挥作用,也必须对技术服务的价值给予应有的评定。
技术的创新
第一,测控设备的研发。在建筑节能中需要大量的各类物理量与化学量的检测器,对能源使用状况、能耗设备运行状态、节能控制效果等进行检测。虽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已存在相应的设备,但是在建筑节能中更需要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检测器及仪表。如能量表,虽然在市场中有数十种国产与进口的产品,但适用于建筑空调系统的并不多,性能亦不稳定。又如,在一些照明、风机盘管等设备的控制中,采用人体移动探测控制,可以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国内的产品及与之配套的控制器尚在开发中,急需开发功能强、可靠性高的无维护现场控制器。
第二,系统集成工程。多年来,系统集成被视为智能建筑的最高境界,然而,系统集成给谁用、怎么用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许多工程中设计并配置了系统集成软件,并花了很大的代价实现各子系统的互联,但由于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体制及使用人的素质与系统集成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60%%以上的工程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今后的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工程实施中,需要对传统的系统架构与功能进行改进与创新。系统集成在实现其他功能的同时,应为能源综合管理建成一个专用的平台。
第三,可再生能源的监控。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将逐步部分替代建筑物中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然而一些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提供的机理与气候,往往不稳定,需要应用特殊的控制方法与技术来解决。同时,在绿色建筑中,对遮阳系统的控制,对直接利用太阳光照明、利用自然通风的控制,对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控制等大量的课题,都不是传统建筑设计与实施中的内容,这些控制方法与控制装置随着设备系统与装置机理的不同而需要逐一开发。
工作模式的创新
其一,转变工作模式。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不仅是主观地配置功能,采购设备现场安装,而应与建筑、设备、物业等专业联合,对建筑物的能源系统进行分析与诊断,紧密结合建筑方案、设备工艺、管理方式,提供全面的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完善。能源合同管理及节能工程的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和实施优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工作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智能建筑工程界整体将提升一个层次。
其二,创立产学研结合模式。由于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嵌入了智能化系统工程,为配合节能与用能技术措施的智能控制方案与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与复杂性,传统用于建筑的监控设备与系统已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因此,在建筑节能工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装备,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优化控制与管理模式,完善并提升建筑智能化节能控制装备的功能。在建筑节能工程大规模推进的早中期,产学研结合研制新型节能装备尤为重要。
第三,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与金融支持。节能设备研制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投资回报的周期长,并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从市场的角度看,从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的企业,能否从中获利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尚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层面,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不得不上,而且是非搞不可。据估算,花80元改造设备,在设备运行生命期内可节省100元的能源,所节省的能源按广义能源经济学估计,可减少的环境破坏代价则为300元~500元。显然,方案提出在国家资金与金融政策上对节能减排工程予以支持,是中国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我们要充分学习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与各地政府的实施细则,把智能建筑节能工作融入到中国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