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自己也出产纸张,但新闻纸和瓦楞纸箱等某些特定产品如果利用再生纸生产的话,还是比原生纸浆更加经济和方便。
美国林业及纸业协会(American Forest& Paper Association)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出口到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再生纸价值较1998年增长了十倍以上,从当年的6,690万美元增至6.94亿美元。
这让一些美国企业积极投身其中,填补巨大的空缺。
Waste Management Inc.旗下美国回收再生业务的销售和营销副总裁肖恩?拉文(Shawn Lavin)说,该公司大约20%(的纸张)都销往亚洲,业务年增幅达到两位数。
拉文还说,这些年来,该公司一直在向中国出口,近期新闻纸和纸箱的销售额有助于抵消美国需求萎缩的影响。
其他公司也开始关注这项业务。Koch Industries Inc.旗下Georgia-Pacific Corp.的Harmon Associates部门在2004年11月推出了"荷花"(Water Lily)这个再生纸品牌,来提振中国业务。这个品牌是该公司与波特兰供应链公司Paccess Inc.合作项目的一部分。Harmon Associates首席营运长马克?弗曼(Marc Forman)说,品牌推出的第一年,该公司在中国的再生纸销售就激增三倍,不过他不肯透露具体数据。
弗曼说,设计推出这个品牌是为了打消中国买家对美国再生纸质量的担忧,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在市场上小批量持续买进,而不是不定期大量购货。
另一家大型再生纸销售公司惠好(Weyerhaeuser Co.)的再生业务市场开发经理彼得?戈尔甘(Peter Grogan)说,对华再生纸出口市场发展迅速,美国纸以前出现过质量问题,导致中国两年前实行了新的进口管理规定。
他说,再生纸分拣的成本很高,有时会侵蚀美国公司的业务利润。他认为,有些美国公司想著中国人工便宜,可能会自行分拣。所以向中国出售的硬纸箱开始混杂各类污杂物,最终导致政府采取整顿措施。
但戈尔甘对中国业务的前景仍然很乐观。"中国幅员辽阔,现代化的进程很快,报刊杂志的发行量都会增加。"
十年来,"他们兴建了技术一流的工厂,有些厂的规模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拥有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两项优势。"
海外需求增加推动了美国造纸业的复苏。美国林业及纸业协会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用掉的纸和纸箱中的51.5%都被回收再利用,高于1993年的38.7%。
"需求的增长……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帮助,给他们的原材料提供了一个出口,也帮助稳定了成本,"罗伯特?兰格(Robert Lange)说。他是纽约市卫生部废品预防、再利用和回收工作的主管。
他说,市政府从价格上涨中获得的额外利润与数十亿美元的卫生预算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事实是,市政府可以通过卖纸──而不是花钱找人搬走──来更好地安排回收成本。
虽然市场发展很快,但后来者很难插手买卖双方的业务。纽约市只向少数几家公司出售回收纸,斯坦顿岛上的一家加工厂独占大约40%。
"这个非正式的网络运作非常成功,"惠好的戈尔甘说。"人人基本都知己知彼。"
有人一直在试图让定价更加高效透明,不过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一件成功的案例。
九十年代中期,芝加哥交易所推出了回收品交易,包括几个等级的再生纸、饮料瓶和塑料。但是交易很清淡,几年后就关闭了。
后来,安然公司(Enron Corp.)又尝试了一次,买下几家纸浆厂,准备向再生纸的买卖双方提供财务对冲渠道,由此开展自己的业务。但在2002年,安然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后卖掉了这几家厂,这项业务也随之中止。
今年2月份,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Co.)推出了一只指数,试图为再生纸价格确立一个基准。
效果如何尚属未知。有些人说困难重重。
"我们不能从每个人手里回收旧报纸,"SP Recycling副总裁拉夫?西蒙(Ralph Simon)说。SP Recycling是SP Newsprint Co.负责纸类回收的子公司,后者是亚特兰大的一家纸浆厂,向Knight Ridder Inc.等报纸出版公司供货。
对纸浆加工厂来说,要提供客户定购的新闻纸,就需要相应种类的纸原料。"买方和卖方很难恰好一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