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为保证“从田野到餐桌”的安全,增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政府将投资58亿元人民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其中约70%的投资用于购置检测分析设备。
检测分析设备就包括各种检测仪器。实际上,“科学仪器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它不是大产业,但却分布在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中,如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的仪器仪表、卫生系统用于临床使用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各种医疗仪器等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肖中汉研究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看似“配角”实为“核心”
“仪器仪表对于科研和工业生产往往被看作是‘配角’,而实际上早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举足轻重的核心组成部分。许多事实证明,中国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咽喉被卡在仪器仪表这一关口上”。在不久前举行的“仪器科学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的讲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王大珩指出,发展科学仪器必须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即仪器不是“机器”。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是对未知世界认识的科学工具,也是作为控制生产过程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仪器属于信息技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信息原始数据的源头,在信息科技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先进的仪器,当代科学研究是难以取得创新成果的,科学仪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配套设备转变为核心部件。
作为“两弹一星”的功臣,王大珩对科学仪器的重要作用深有体验。他认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科研仪器是开门旗舰。“所需的仪器装备在当时国际封锁条件下,不可能买到。这些技术装备,只有依靠自己的科研人员研发,保证全部实验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有序进行。”
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资料记载,在我国第一次核爆试验之前,王大珩指导改装了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的仪器——高速摄影机;在我国研制返回式卫星时,他又带领、指导科研团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对地观测相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测控使用的先进装备之一,就是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这套设备所解决的问题是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