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制造异军突起,尚需规避技术风险 2
发布时间:2007-06-08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产业分析
人浏览
尚需规避技术风险
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通过直接引进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参与市场竞争。然而也有多家传统设备制造商引进外方兆瓦级以上风机技术,但在没有整机制造基础的情况下强势进入风机制造市场。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缺乏技术与经验,这些新进入的设备制造商们的风机试运营并不是非常顺利,其稳定性还有待观察。另外,对于从上游零部件制造进入整机制造的厂商,其技术实力和顺利获得订单的能力也难以预期。
进入2006年,我国第四期风电特许权项目要求中标联合体必须包含一家风电设备制造商,且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受此政策影响,国际风电产业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总装厂、配件工厂或是研发中心。
随着未来国内厂商对外方技术的吸收,以及风机制造经验的增加、相关政策的实施、行业标准的制定,可以预期,我国风电产业大环境将得到较大改善,技术研发实力将得到提高,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制造商虽面临巨大的潜在产能,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技术风险。风力发电机组设备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技术很复杂,质量要求标准很高。
主要难度是机组在野外应可靠运行20年,要经受住各种极端恶劣天气和非常复杂的风力交变载荷,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积累,产品质量是很难保证的。
资料表明,美国波音公司、西屋公司,以及我国的直升机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等知名公司,在涉足风电机组开发时都遇到很大困难,就是对风电的技术难度估计不足。
对风电技术的引进,同样面临较大技术转化的风险。其主要风险来自于齿轮箱、风机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制造水平,以及引进机型的设计成熟度水平。此外,由于相关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引进技术快速形成产能后的售后维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形势也相当严峻。
业内人士不会忘记,国外Micon公司曾发生过在全世界几千台齿轮箱因质量问题被迫更换,却因人员短缺而导致公司破产的事件。我国也存在因技术问题导致进口Nedwind公司50多台机组,在新疆达坂城安装后至今不能发电的事例。
风电制造业正在异军突起,其目的是淘金该领域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然而现实的状况提请设备制造商注意的是,涉足该领域绝对不能盲目跟进,要理性行事。那些由于技术质量欠佳,导致公司破产的惨痛教训,或许应成为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的清醒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