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中国纸业每年新增生产能力均在500万吨以上。增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进国际大型先进设备与技术。这些引进大型先进设备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已占总生产能力的30%—40%。另一种是改进原有设备,达到提高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降低排污的目的。这两种发展生产的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洋”设备并非都好民营企业家姜丰伟,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搞过研究,也到南方打过工,也当过副总。而后,他来到河南武陟,进行第二次创业。过去,中国企业都要请外国专家来改造进口纸机。可姜丰伟敢于碰硬,带着他的团队对江河纸业的一号纸机进行了大胆改造,把只能生产一般文化用纸的纸机改造成能够生产高档无碳复写原纸的纸机,并将改造经验传授给十多家纸厂。现在,他又在向1500米/分车速的纸机攻关,并在他的母校设立了个人奖学金,鼓励更多学子创新。
2007年4月19日至20日,中国造纸学会在郑州举办了“全国造纸老企业装备改造经验推广会”。在会上,中国造纸学会将江河纸业的经验向全行业推广。
据姜丰伟介绍,江河纸业原名红麻造纸厂,上个世纪的1996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国际招标形式引进了一套造纸成套设备,其中包括从俄罗斯引进的320米/分车速的2640毫米纸机。该纸机开开停停,一直不能正常运转。到2001年,该纸机完全停产。2002年,姜丰伟带着5年南下打工赚的30万元与技术,向当地政府贷款800万元资金,带领一帮年轻人,首先对这条生产线进行诊断,找出系统上存在的缺陷。在2002年4月至7月,大家进行了第一次改造,结果纸机性能提高了,开机后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无碳复写原纸及机内涂布CF纸,纸机的运行速度也达到了450米/分。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姜丰伟对纸机的各种性能还不满意。由此,姜丰伟带领大家对纸机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改造。通过对纸机三次提速,大家研发了32项创新技术,有些技术还成为国家专利技术。
改造后的纸机,产量从1.5万吨提高到4万吨,产品由80克/平方米的双胶文化用纸改为高档的40克/平方米无碳复写原纸,横幅定量差是±0.5克/平方米。2006年8月,“800米/分造纸设备”被确认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紧接着,大家又开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帘式涂布技术。现在,大家正在研制车速为1500米/分、幅宽5600毫米的爽网纸机。
建厂要减少盲目性目前,我国纸及纸板消费量巨大,且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看好这一市场,众多投资者纷纷进入纸业。但一些项目缺少科学的分析,盲目上马,陷入尴尬境地。
最近,贵州新上马了20万吨竹浆项目,据说今年10月就能投产。但项目投产后以竹为原料,周边地区能否一年提供20万吨竹浆原料?我看悬!项目投资高达30多亿元,建成后产能不足,用什么还贷款?
据报道,2007年—2010年,我国将新增新闻纸产能250万吨。目前,我国引进的新闻纸机多以废纸为原料。我曾分析过新闻纸成本,靠港口近的企业,短途运输可节省运费。而目前一些新马上的新闻纸项目,造纸原料采用进口废纸,工厂离港口较远,运输成本肯定高。
河北唐山到衡水之间将建4家浆厂,建成后年产能约60万吨,可制浆所需要的150万亩林地的原材料落实了没有?最近,我接触菲菲森旺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长称,他要先落实林地,再谈建厂,不然厂子建成后,又将是一个“无米之炊”。造纸行业毕竟是个大进大出的行业,厂址附近的原料资源、水电资源、运输条件,都应是必备条件。不然成本高高在上,企业受不了。因为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项目要请专家论证。但他们不会邀请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专家,为的是尽快通过专家这一关,尽快立项,尽快报批。工厂建成后,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在国家审批单位无问责制前提下,最后受损的是谁呢?也有极个别人,自己的项目要找投资单位,用“无污染”吸引别人的眼球。他们请专家鉴定后移花接木,将专家签名移到中试成果上,在媒体上登广告。可是两年多了,项目尚无结果。他们请专家现场参观,不是停电,就是设备检修,为什么?为何我要动笔呢?因为这两年我在学会上班时经常接到询问“无污染制浆”的电话。科学的东西,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要靠事实来验证,请不要“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