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奔马啤酒厂违法排污事件一经媒体曝光,“天水门”就成了这一事件的代名词。
从表面上看,“天水门”有其特殊性,因为污水处理设施即将完工,用嘉士伯大中华区副总裁王守仁的话说,“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一篇题为“黄河集团天水啤酒公司转制后再度走强”的报道却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报道称——
“中外合资甘肃天水奔马啤酒有限公司是1998年由原国有企业天水啤酒厂转制而由黄河集团接管的大型啤酒生产企业。近10年来,这个企业在黄河集团的管理下一路走来,成为中国啤酒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2002年中外合资甘肃天水奔马啤酒有限公司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进行二次彻底的改制重组……2004年底兰州黄河集团与丹麦国嘉士伯啤酒成功合资,为公司在管理上、技术上和资金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公司充分利用黄河驰名品牌和嘉士伯国际品牌的优势,引进嘉士伯工艺指标,开发了黄河系列啤酒,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在天水属地市场黄河啤酒销售份额达80%左右,2006年突飞猛进,产销量达3万多吨,上缴利税1200万元。”
这篇报道写于“天水门”事件发生之前的半个月。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在企业经营层面上,奔马啤酒算得上一个成功案例——扭亏重组,啤酒销量“突飞猛进”。
但有谁能够想到,这样一家蒸蒸日上、成长前景广阔的企业,却仍旧是当地唯一一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工业废水直接排放达10多年之久。
当地环保部门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企业违法成本低。天水市环境监察支队一位负责人表示,针对这种状况,环保部门一般只能采取罚款手段,但一次也就罚三五千元,一年最多罚上两次。结果,环保监管无法触及企业的命门。
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说,这其实是体现了“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难题是否无解?“天水门”其实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一经媒体曝光,天水市相关各方迅速做出反应、高度重视——责成企业立即停产整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跑步前进”。
舆论监督使得环保欠账在一夕之间成为企业、乃至地区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于是查缺补漏成为相关各方的燃眉之急。
那么,可否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清理环保欠账设定为天马啤酒洽谈合资、企业改制的前提条件呢?
我国资本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使得企业的改制重组成为2007年最大的看点。而改制重组的出发点则是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手段,清理企业历史欠账、剥离不良资产,为有竞争力、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铺平道路。如果把环保欠账也在改制重组过程中一并清理掉,那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势必更加稳固。
如果把环保当做硬指标,从企业乃至地方长远的发展来考虑问题,在企业扭亏、重组、改制的时候,让环保成为绕不过去的“铁门槛”,那么,环保指标就成为引资天平上的重要砝码,企业的环保顽症势必不攻自破。
但愿“天水门”事件不再重演。(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