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实施智能交通有前提
作为中英智能交通项目的领头人、北京奥运交通咨询专家和参加两会的海外华人代表,吴建平在跟踪国际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中国。
吴建平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承受着巨大压力。而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人车混行,运输效能低下。而管理技术落后又加剧了交通设施短缺所造成的困难。
针对各地都把智能交通作为治理城市交通的惟一良药,吴建平显得异常冷静。他认为在中国要实施智能交通必须满足三个前提:一是出台政策,从源头上控制车辆的过快增长;二是调整土地规划,科学城市布局;三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只有满足了这三个前提,城市智能交通才会发挥作用。不然,马路上全是车,城市成了露天大停车场,那么再先进的系统也不管用了。
谈自己:一个哑铃担两头
吴建平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浙江大学完成的。1989年,出国留学的机会到来时,吴建平从靠近自己专业学科考虑,想到国内正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于是决定到英国学习高速公路建设。
到了后他发现,英国的高速公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完成了,他们面临的课题是如何解决道路拥堵。吴建平想:与其去学老掉牙的东西,不如学新的。于是他改变初衷,选择学习交通管理和智能交通这个领域。那一年,和吴建平一起到英国留学的二三十人中,他是惟一选择这个方向的人。
现在的吴建平,已经成为国际智能交通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他是中英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开发中心(UCIC)主任,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国际合作协调员,还是北京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此外,他还担任了英国皇家特许交通运输学会会员、英国后勤和运输学会会员,杭州市政府交通顾问,中国科技部“智能交通系统专家”,浙江大学、西南交大等兼职教授。
经常在中英两国间飞来飞去,吴建平笑称自己是“一个哑铃担两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