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上,公布了两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文件。一份是《中国智能建筑发展蓝皮书》(讨论稿)(下称《蓝皮书》),另一份则是《建筑节能智能化技术导则》(讨论稿)(下称《导则》)。
《蓝皮书》主要从智能建筑技术现状、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及检测等方面对智能建筑行业进行全局统领。《导则》重点强调的则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与节能的关系,并从建筑设备系统的能效评价、照明系统设计与运行优化、系统集成与运营管理等方面作了细化要求。
记者专访了《蓝皮书》的统编人、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黄久松,在谈到建筑节能与智能化的关系时,他对本报记者说:“在建筑物的整个节能周期中,建设期的节能大约只占25%,运营期的节能维护和运营则可达到总节能能耗的75%。如果能运用智能化管理,则能使建筑物节能20% ~25%。”
中国房地产报:在这时推出《蓝皮书》和《导则》,对智能建筑行业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黄久松: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以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的成立为标志,已经发展了10年,到了推广成熟技术的阶段。如果没有一个全行业的指导性文件,企业不容易把握方向,这是《蓝皮书》的来历。《导则》则主要服务于建筑行业,围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
新能源利用。
中国房地产报:您提到绿色建筑,建设部是有相关标准的,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为什么要从智能化的角度提出一个导则?
黄久松:之前提到建筑节能,主要包括墙体、材料、机电设备等方面。但这些只是基础条件,如何把建筑物综合集成,实行优化管理,则要依赖智能化的系统。
举暖通系统为例,如果各个系统独立工作,终端系统并不知道用户是否需要热量供应。很多建筑物实行人工控制,无法像智能化那样实现精确控制,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中国房地产报:智能化推广的最大难度在哪里?
黄久松:拿住宅小区来说,开发商只负责开发项目,后期的管理交给另外一个物业公司。开发商往往不会考虑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所以在前期设计中,并没有给智能化
控制系统预留空间和通道。
另一方面则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筑智能化技术的节能策略和技术措施很少在工程中得以实现,所以,系统基本投运后,各类设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投入运行后,很少有人对大楼做反复调试,几乎没有实现运行的优化。
中国房地产报:《蓝皮书》对智能建筑设计的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黄久松:对楼控、安防、消防等系统,综合布线、网络通信等系统的设计都有要求。
比如,在楼控系统中,要求控制系统从上到下规划,先确定需要一个怎样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发展哪些系统,每个子系统技术如何实现,要使这些系统信息接口的集成实现同一个标准。
以前的情况则是,一些开发商看到别的大楼有智能控制系统,他也给自己盖的大楼安一个系统,但这些系统之间没有联系,没有统一接口,无法集成,也就无法实现节能。
中国房地产报:您提到“旧房改造也需要智能化系统,而且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目前中国的市场状况如何?
黄久松:目前几大国外品牌江森、霍尼韦尔、西门子,还有国内高端品牌做旧房改造的还很少,因为旧房改造资金来源比较困难。旧房没有给智能化系统设备预留空间和通道,无线的模块设计能够解决问题,但是设备成本比较高。
实际上,用有线模块还是无线模块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资金是最大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