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太湖水的整体评价维持在三类左右,太湖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基本得以遏制。这是记者29日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获得的消息。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治理太湖十一项骨干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太湖流域北排长江、南排杭州湾、东出黄浦江的防洪工程格局,同时也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综合治理奠定了工程基础。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水资源监测局副局长高怡告诉记者,太湖水质现在基本保持稳定,如果排除总磷、总氮指标,1997年至2005年太湖整体评价为三类,分湖区达标面积在90%以上。2006年,因遭遇枯水年份,太湖水质略有恶化。
“但是,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不意味着污染已经不严重”,高怡说,“事实上,太湖的污染情况依然触目惊心。”《太湖流域省界水体十年水质变化分析报告》显示,太湖水质最好的是湖心区和东太湖,常年保持在二三类水之间,太湖南部沿岸区为四类,西部沿岸区为五类。北部湖区污染最为严重,各湖湾历年水质评价结果几乎全都超标———五里湖为四类至劣五类;梅梁湖2002年前一般为五类,2002年后为劣五类,去年又恢复至五类;竺山湖一直维持在劣五类。记者在北部湖区的直湖港看到,入湖河道里的水呈现黄黑色,空气中也隐隐飘着一股臭味。
为什么要排除总磷、总氮的指标?高怡表示,因为这两个指标主要属于富营养化指标,如果计入评价体系,太湖总体上就难以达到三类。据介绍,2000年至2005年期间,太湖各湖区富营养化水平基本持平,但湖心区、东部和南部沿岸区有所恶化。目前,太湖九大湖区中,处于富营养化水平的就有七个,占太湖水面总面积的86.8%。高怡说,富营养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蓝藻爆发,譬如梅梁湖水源地水质就时常受蓝藻爆发影响,夏天自来水里都有臭味,洗澡也感觉滑腻腻的,而且,蓝藻爆发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基本上要从4月持续到11月。
太湖局水文水资源监测支队副队长王正明,还发现一个新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源。他说,去年太湖局在对太湖上游28个污染源排污口的调查监测中就发现,废污水超标次数达到或超过50%的16家公司中,竟然包括了2家污水处理厂。王正明说:“其中一家的日处理能力只有2万吨,但一天接纳的污水量却是4万吨,显然,大量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