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难”一直是困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公交优先”的理念也已经为人们所熟知。随着北京市近日公布在2007年对公交线路、换乘,以及票制票价方面将采取的一系列“大动作”,北京公共交通未来将如何发展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公共交通为什么正在失去吸引力
公交优先的理论已被绝大多数的专家、管理部门和普通市民所熟知和接受,但在落实中,很多地方的公共交通并没有真正“优先”起来。如一些地方的公交场站得不到保障,经常被挤占,公交车只得随处乱停。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不够,只存在于口头上的“优先”,使公交企业的发展和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同时,很多城市的公交车没有专门的公交专用道,公交车和普通车辆一同堵在道路上,公共交通不能做到方便、快捷、舒适,公交吸引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据有关部门调查,1986年与2003年比较,全国机动化出行方式比例由38%提高到61%,其中小汽车出行所占比例由6%上升到23.2%,而公共交通的出行份额由35%下降到26%,近两年有所回升,达到29%。与以前相比,公共交通在逐渐失去吸引力。
方便快捷是乘客最迫切的要求
在记者的调查中,方便、快捷成为普通群众对公共交通最迫切的两个期望。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于明表示,现在坐公交车最头疼的就是等车时间长、速度慢、换乘不方便。
根据北京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公共汽车的运营速度由1994年的每小时16.7公里下降到目前的每小时9.2公里,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近1/5的路口和路段交通不畅,车速不到每小时5公里。平均每天增加每位公共交通乘客在途时间约9分钟,折合公共交通乘客社会时间损失多达150万小时。
有40%的北京人上班需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其中,上班花费时间在60分钟到80分钟的占34.3%;上班所需时间超过100分钟的占6.5%;而在20分钟以内即可到达工作地的仅占5.5%。
公共交通不是“穷人的专利”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4个方面的原因还不能让老百姓对公交感觉满意:一是公交误时、误站、误事,难以达到准点交通的效果;二是公交服务质量欠佳,如车况不好,使消费者乘坐公交成为一种“苦差事”;三是公交不方便,有时拥挤不堪;四是不健康的社会舆论,如想舒服去“打的”等。
武行商业服务学院教授黄焕山表示,公共交通不是“穷人的专利”,而是公众出行的首选,是所有人的公交。公共交通是体现以人为本的载体,其设施应体现舒适、人性化,服务应该方便、快捷、准点。
交通专家段里仁介绍,吸引市民日常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公共交通是“穷人”的交通的观念,形成坐车以坐公交车为荣,开车以让公交为荣的意识。人和车的关系以及车和车的关系应该是人优先,大车优于小车,这无论从节约还是照顾大多数人的角度来讲都是无可非议的。
政府要保证公共交通的顺畅
“城市的交通资源是有限的,政府的职责不是保证所有驾车人都能够通畅,但可以保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公共交通是通畅的。”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做了上述表示。
在北京市“十一五”交通规划中,公共交通被定位于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地位,北京市财政计划投入715亿元,并且在路权、换乘、路网建设等方面保证公交优先的发展。
刘小明介绍,北京市将逐步建立以大容量快速公交网为骨架、普通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网络,扩大公交线路覆盖面积。同时,坚持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到2010年,形成总长度约45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网络。
为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和吸引力,北京市在加快公交综合枢纽建设的同时,还将沿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周边建设大型低价或免费停车场,以吸引开车者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区。
刘小明介绍,随着公交优先的不断推进,北京公共交通在速度、换乘、准点率等方面将不断提高,公交吸引力不断加强,力争到2010年使北京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