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生产现状与区域特征
1、电力生产结构。1995年,全国发电量为10070.3亿千瓦小时。其中火电为8023.6亿千瓦小时,占79.7%;水电为1905.8亿千瓦小时,占18.9%;核电为128.3亿千瓦小时,占1.3%;其它动力能发电12.6亿千瓦小时,占0.1%。
规模以上工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1995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9758.3亿千瓦小时,占全部工业的96.9%。其中火电为7918.9亿千瓦小时,占全部工业的98.7%;水电为1692.0亿千瓦小时,占全部工业的88.8%。
2005年全部工业发电量为25002.6亿千瓦小时,比1995年增长了1.5倍;全部工业火力发电量为20473.4亿千瓦小时,比1995年增长了1.6倍;水力发电量为3970.2亿千瓦小时,比1995年增长了1.1倍;核电为530.9亿千瓦小时,比1995年增长了3.1倍。
2005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为47003.9万千瓦,较2004年的42994.8万千瓦增长9.3%。
1995年到2005年,我国发电量年均增长9.5%。其中,火电年均增长9.8%,水电年均增长7.6%,火电比水电高出2.2个百分点;核电年均增长15.3%,是发展最快的电力品种。
2006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共有电力生产企业4712家,比1995年减少了19.3%,其中包括火力发电企业2580家,比1995年减少了4.4%,水力发电企业2114家,比1995年减少了33.4%。整体上看,我国电力工业仍然存在企业数量过多,大型电力企业缺失的问题。
2、地区电力生产结构。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设备全国平均利用率为58.6%,比2004年的57.4%有所提高。从已有发电设备的利用情况来看,全国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从局部看,青海、上海、浙江、河北的能力利用率较高,均超过65%,存在局部缺电问题;湖北、贵州、安徽、天津、福建、山东、内蒙、山西、广东、江苏的能力利用率也超过了平均水平;其它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的地区包括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山西、湖北、四川、内蒙,10个地区占全国发电总量的52%。2006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发电量地区排名前3位依次是山东、广东、江苏。这3个地区是我国主要工业大省,电力的自我供给能力较强。
2005年火力发电超过1000亿千瓦时的地区包括浙江、内蒙、山西、河北、河南、广东、江苏、山东,占全国的比例为57.6%,山东、江苏、广东分别名列三甲。
2005年水力发电超过200亿千瓦时的地区包括贵州、湖南、福建、云南、四川、湖北,占全国的比例为69.0%,湖北、四川、云南分别名列三甲。
我国电力工业存在五大矛盾
1、平均规模有所提高,距经济规模仍有很大差距。1995-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平均发电规模,从16709万千瓦时扩张到53161万千瓦时,提高了3.2倍。其中火电的平均发电规模从29340万千瓦时扩张到81751万千瓦时,提高了2.8倍;水电的平均发电规模从5334万千瓦时扩张到17385万千瓦时,提高了3.3倍。1995-2004年发电量、火电的平均生产规模处于上升阶段,但2004年-2005年有稳定的趋势,水电的平均规模近10年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与1995年相比,水电、火电的规模差距由5.5倍缩小到4.7倍,但火电的规模仍远远高于水电。
与1995年相比,2005年电力企业发电量总量增长了1.5倍,规模在100亿千瓦时以上企业发电量增加了6.6倍,其次是50-100亿千瓦时的企业,发电量增加了2.9倍,10-50亿千瓦时规模企发电量增加了75.0%,1-10亿千瓦时的企业发电量增加了1.1倍,1亿千瓦时以下企业发电量增加了21%。
2005年,全国电力企业的平均发电规模为5.3亿千瓦时。从各地区平均发电规模来看,上海以34.7亿千瓦时的平均发电规模名列第一,其次是天津和宁夏,平均发电规模分别为18.3、17.4亿千瓦时,而总量第一的广东以4.1亿千瓦时的发电规模位居第21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全国火电企业的平均发电规模为8.2亿千瓦时。从各地区平均发电规模来看,上海以34.7亿千瓦时的名列第一,其次是宁夏和贵州,分别为24.6和20.3亿千瓦时,而总量第一的广东以5.7亿千瓦时的发电规模位居第24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全国水电企业平均发电规模为1.7亿千瓦时。从各地区平均发电规模来看,湖北以7.5亿千瓦时名列第一,其次是河南和青海,分别为5.3和4.7亿千瓦时。
2、水电集中度有所提升,火电集中度仍不断走低。(1)水电集中度开始走高,火电集中度仍持续走低,导致全国发电生产集中度仍呈下降趋势。1995-2006年9月,电力工业的生产集中度呈下降趋势,生产趋于分散的格局没有改变。
从赫芬达尔指数的数值来判断,电力工业的总体集中度和火力发电集中度水平属于极端分散型(H<100)。
1995年-2006年9月发电量前4、8位集中率基本稳定在5%和7%左右,前20、50、100位集中率呈现逐年走低的趋势。
火力发电企业的前4、8、20、50、100位集中率均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2006年9月前4、8、20、50、100位企业集中率分别为3.0%、5.5%、11.3%、22.8%、38.7%。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火力发电的规模效应很不显著,原子型的企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2)火电地区规模优势缺失,三峡工程奠定湖北水电垄断地位。1995-2005年,从各地区第一位电力企业发电规模竞争力来看,湖北、福建、内蒙名列前茅,前4位企业竞争力排序为湖北、广东、内蒙;火电第一位企业竞争力排序为福建、内蒙、河北,火电前4位企业竞争力排序为内蒙、山东、河北;水电第一位企业竞争力排序为湖北、四川、青海,水电前4位企业竞争力排序为湖北、四川、云南。
1995年-2006年9月,全国发电量和火电H指数集中度水平整体上均处于极端分散状态。湖北发电量集中度H指数高于全国,为低集中竞争型(500≤H<1000);火电没有一个地区的集中度水平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各地区均为原子型结构,没有特别具备规模优势的地区,电力工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大挑战。
部分地区水电的集中度H指数集中度指数质量有所提高,而这种提高可以说是三峡工程建成发电带来的直接结果。
3、火电优势企业扩张严重滞后,水电仍需加大优势企业建设力度。1995-2005年,发电量前1位企业扩张速度快于总量扩张速度,前4、8、20、50、100位优势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则低于总量扩张速度,2002年以后发电量前4、8、20位集中率基本稳定,并略有走高,但前50、100位企业集中率则呈现稳步降低的总体趋势;火电前1、4、8、20、50、100位优势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均低于总量扩张速度。这主要是因为火电新增企业较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形成的;水电前1、4、8、20位优势企业规模扩张速度高于总量扩张速度。尤其是首位企业更大幅超过总量增长速度,但20位以后企业增长幅度则低于总量扩张幅度。水电企业初步具备了向规模优势企业积聚的能力。
优势企业扩张弹性系数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集中率的变化特点。
目前我国电力工业总体上呈现出原子型的生产结构,优势企业规模扩张速度低于总量扩张速度。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火电企业均超过150家,辽宁、山西、四川、河北、河南各在100家以上。
4、火电比重过高,水力资源开发滞后,导致电力结构不合理。火电是我国电力工业的主体,2005年全部发电量中,火电的比例占81.9%,比199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水电比例由1995年的18.9%下降到2005年的15.9%,核电比例从1.3%提高到2.1%。
从1949-2005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变化的趋势看,我国电力工业主要是由火力发电推动,火力发电作为我国能源工业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尤其是1997年以后,拉动作用更为显著。
我国是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总量居世界首位,水力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的河流共3886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7604.7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37853.2万千瓦,年发电量19233.0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实际开发的水能资源仅为20%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开发利用水平,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如何结合我国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现实,加快大、中、小水电设施的开发,变可能资源为实际能源,是摆在我国能源建设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尽管电力工业发展较快,但是电源结构仍有待调整,当前我国火电和核电所占比例逐渐提高,水电呈下降趋势,而大量兴建火力发电厂,将消耗更多的煤炭,加剧运输紧张,提高发电成本,并与其它耗煤行业争夺资源,另外,也将加大污染。在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中,发电大约占40%。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扩张火力发电,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5、结构性、地区性电力过剩和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电力工业多年来面临的问题是广泛的电力需求靠低水平、低效率的中、小火电支撑,高效的6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不到40%。年发电量在1亿千瓦以下的火电企业共有1166家,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云南、四川,年发电量在1-10亿千瓦的火电企业共有839家,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浙江、河南、河北。规模性企业在主要工业用电大省的缺位,导致电源结构调整缓慢,结构矛盾进一步突出。
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电力过剩,如云南、广西、吉林、江西、湖南、重庆、北京、海南,2005年发电设备的利用率不到50%。
小企业统领电力市场,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投资体制的管理有很大问题,导致投资效率缺失;二是企业规模化效益没有反映到电价上,导致优势企业没有优势效益;三是地区之间的电力平衡解决得不好,导致优势地区电力资源的浪费;五是经济发展与电力工业匹配衔接问题重重,适合发展重工业的电力资源富裕地区和不适合发展重工业的电力资源缺乏地区,经济构成的不合理导致电力发展的过剩与短缺效应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