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过去大部分依赖进口。如今,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已经被悄悄撕开了一个口———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并联机床实现产业化,目前有4台产品投入到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生产线,并稳定运行。哈量成为国内第一家虚拟轴并联加工中心进入商品化阶段的高档数控机床生产企业。
这个项目成功的范例,昭示了“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无限魅力。
产学研:一见倾心
“并联机床”是一种新概念机床,在理论上我国与国外相比并无很大差距。
哈尔滨最早接触并率先开始研究并联机床的先行者,是现年71岁的哈工大机电学院王知行教授。1994年,他在一次机床展中看到了美国展出的并联机床,很感兴趣,于是带回来一张照片。之后,就以这张照片为起点而生发出的创意,让王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功地申请到了课题,研制出了样机,并几经周折找到了合作单位,实现了产业化,也由此带来了国内机床行业的一次革命。
王知行教授,见证了“龙字号”并联机床在哈尔滨创造奇迹的12年。
1997年,哈工大并联机床的研究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1998年底完成了并联机床的原型样机加工和装配工作,1999年初进行了调试和切削实验。没想到这样一个好产品实现产业化,想找个好婆家不易。
寻寻觅觅中,他们遇到了正想做大做强、极力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哈量集团,双方一见倾心,于2000年1月顺利牵手。从此开始了并联机床产业化的艰辛历程。
渡难关:不离不弃
并联机床的产学研合作虽然有了美好的开端,但并非一帆风顺,直至2004年才真正实现了样机的产业化。
该项目负责人、哈量集团副总工程师、哈量集团多维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光恒,回忆起当初的艰难岁月,感慨万千。由于最开始的样机仅仅是参照照片完成的,真正做成机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研发一步、运作一步,找出问题再改进,如此反复不断完善。
创新过程中,恰好还遇到了企业不景气,新产品迟迟出不来,坚持还是放弃?关键时刻,哈量集团董事长魏华亮看准了并联机床的市场潜力:再困难也要坚持,不创新就没有未来。就这样,这个项目在企业低谷中得以继续前行,并最终修成正果。
谭光恒感慨地比喻艰难的创新历程:“在奥运赛场上,每一个起跑线上肯定只能有一个冠军,但是不站在起跑线上就永远不可能是冠军。关键是要敢于迈开创新第一步。”
在2002年企业困难时,哈量拿不出资金来提供给课题组,攻关人员没有抱怨、没有撤退,他们坚信自己多年的技术储备一定能做出具有“中国心”的并联机床。
哈工大和哈量的创新合作跨越了利益分配的世俗城墙,创新攻关,终于攻克产业化的技术瓶颈,让“中国造”的并联机床历经12年的磨砺终于走进了生产主战场。
最感动:政府扶持
听哈量和哈工大人向记者讲述并联机床的攻关经历,他们双方同时多次地提到了“政府的支持”,支持多来自省科技厅。
12年前当哈工大开始“并联机床”的研究时,省科委就把这一研究列入科技攻关项目中,并给予经费支持。原型样机1999年8月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当年参加北京国际机床展引起轰动。
之后,在课题组开始寻求企业合作时,省科技厅力推在科技立项中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省科技厅了解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就有实际需求后,当上了“红娘”。促成合作后被列为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期间,该项目还得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 难能可贵:用户助阵
两年来,哈量与哈工大研制的4台数控机床在哈汽轮机厂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批设备参与了该公司所生产的所有类型汽轮机叶片的加工,其中包括60万千瓦空冷汽轮机、6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机、60万千瓦超超临界和核电65万千瓦汽轮机等多种目前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汽轮机叶片的生产,同时该设备还参与了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9FA级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所需特种叶片的加工。
值得欣慰的是,由哈量和哈工大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七轴联动混联式并联机床,因其技术和工艺的先进和价格的低廉,吸引了国内众多制造企业的关注,咨询洽谈的客户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