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节能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就相继制定并实施了节能的专门法律,对民用建筑节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鼓励措施。东欧国家也在近十年颁布并执行了相应的法律,因而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面对2004年新的能源危机与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建筑节能问题,并开始进入具体的调试阶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工作会议上把建筑节能提到日程。2003年4月,北京市召开“建筑节能墙改工作会议”,为迎接绿色奥运,会议号召全面禁产实心黏土砖,按时实现市政府令规定的目标。此外,中国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已获专家审查通过,并将于2005年上半年实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5年2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将对建筑实施强制节能标准,并建立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优惠制度,以实现在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将受到处罚甚至被清除出建筑市场。
2.酝酿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鼓励政策。近几年,各城市都在酝酿出台一系列建筑节能鼓励政策。如上海从2002年开始酝酿制定《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政府的鼓励政策是奖罚分明的,它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个人参与节能改造,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但对违反规定的也有明确的处罚,比如在设计、施工和监理中使用了禁止性材料和结构的要处以1万到3万元的罚款。
3.建筑节能规范正在提高。我国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随后,国家针对不同气候地区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又陆续颁布实施。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在推行建筑节能。以上海、广州、湖南为代表,分别围绕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本地区的具体节能规范,对建筑墙厚、窗厚等设计细节进行了规定。政府部门将建筑节能规范不断提高,争取做到有法可依。
五、建筑节能与经济效益
1.缓解能源危机按2000年水平,我国每年房屋建筑面积平均约10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5亿到6亿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亿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1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测算,每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30公斤标准煤,每年公共建筑就可节能900万吨标准煤。预计至2010年我国采暖区住宅面积约有21.6亿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40亿平方米。可见,我国建筑节能潜力非常大,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状况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达到节能60%标准的建筑造价并不高。节能建筑的成本只是在原来建筑的造价基础上再增加5至7个百分点,而且增加的造价预计在5年到8年的时间内就可以收回。它给人们提供的室内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而高能耗建筑,虽然前期造价成本略低,但是长达50年的能源消耗已经远远超过前期节省的成本费用,甚至中途还会因为能源经营问题而导致停用,如国内一些上世纪80年代的写字楼已出现这种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开发商并不会减少投资回报目前,开发商在是否采用节能技术方面最大的担心是难以控制成本,但实际运作情况表明,节能别墅比一般高质别墅造价高1500元/平方米,高层公寓则高800元/平方米,如果运作成功的话,售价的提高应该远大于成本的增加。因为这部分成本投入是物有所值的技术含量的提升,并非概念炒作,而是实实在在提高了居住与使用的舒适度。而且,如果领先采用节能技术,有利于强化公司品牌形象,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益,拓展更加“有利可图”的长远市场,从而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与提高售价的目的。因此,开发商并不会因采用建筑节能技术而少获回报。
六、国内建筑节能设计实践著名设计机构五合国际通过对国际生态节能技术的跟踪总结与研究,提出了18项高科技节能技术,其中最重要的8项技术分别为:建筑群整体布局设计考虑生态节能;建筑外墙采用智能呼吸式幕墙,保证高层建筑也可开窗自然通风;采用高效保温隔热玻璃及遮阳调光装置;混凝土楼板辐射冷供暖技术;活性能量建筑基础技术;置换式新风系统与分散式外墙新风装置;双层架空地面技术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电能高效存储利用系统。五合国际主设计师刘力博士介绍,要达到一流的生态节能设计,首先需求的是各专业设计的整合。国际上新型的建筑节能设计,需要在方案阶段,从建筑结构、空间构成、立面构造以及防火排烟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考虑,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节约投资。这也要求建筑师不仅仅应会做建筑设计,更要对节能、生态方面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有充分的了解,甚至建筑师应该兼具环境工程师、智能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和最新信息。随着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已逐步进入了“买方市场”,重新考虑市场需求问题已经摆在每个开发商面前。事实上,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有多个节能建筑的成功范例,并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只有不断创新才是创造市场商机的原动力。顺应建筑节能大潮,实现节能建筑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是每个有责任的开发商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