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焦扬表示,上海将鼓励研发和使用高性能、小排量、低污染的汽车。
政策突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正是在该法律基础上,为了缓解道路、尤其是高架道路上的拥堵现象,上海市公安部门采取了“对某类车辆在时间和区域上实行必要的限行分流”措施。
在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国内油荒几成蔓延之势的情况下,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论调之下,焦扬的上述表示无疑透露着一个信息,即政策正在突围。未来,排放量小、污染少而性能好的汽车在上海将大有作为。
节能与效率节能与城市的整体效率是一对政府需要细细拿捏和权衡的矛盾。以前,为了提高上海城市的整体效率,避免使高架成为“无奈而又免费”的停车场,车况较差的长安奥拓、天津大发等车型在上海“寿终正寝”。但是,当天平倾向节能一端时,原来“一刀切”的做法似乎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信息系黄承明副主任认为:“当时不应该全部禁止。其实,对于出现故障的小型车可以加重处罚力度。”
而此次新闻发布会上,焦扬无疑表明了政府已然找到了解决该矛盾的一个支点。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林航飞副主任表示:“在上海研发和使用高性能、小排量、低污染的汽车,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黄承明也持同样观点。然而,黄承明却认为,从实际情况来看,上海目前这类车型所占比重不大。因此,用“任重而道远”来形容此举并不为过。
根本出路东京,轨道交通线路长达2000公里,其中地铁为200公里。伦敦,轨道交通线路总长1150公里,其中市区500公里,郊区650公里。巴黎,仅市区轨道交通线路已达200多公里。
上海,虽然相关部门预计到“十五”末将建成10条线路,总长达218公里,运能也将达到26%。但是,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黄承明认为,在上海单单靠鼓励发展高性能、低油耗的车型并不能真正实现节能,否则,到处都将是私家车。因此,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