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机企业降价风频刮,尤其进入2006年以来,降价更成为整车制造商频频祭出的促销武器。越来越深的降价漩涡,不仅将整车制造商深深卷入,而且迅速殃及池鱼,在整车制造商的强势影响下,轴承、齿轮、液压件、标准件等上游零配件制造商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被动降价的阵痛。
尽管零部件厂商普遍反映与主机厂处在不平等地位,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但面对主机厂压价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压力,虽然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但是大多数零部件厂家仍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更不敢不供货,担心丧失配套资格和今后的市场。
零部件企业夹缝中求生存
"应该说目前所有零部件厂家的日子都很难过。"某
汽车轴承企业一位陆姓总经理告诉笔者,前几年零部件的利润还是非常丰厚的。现在,整车厂压价太厉害,他不得不逼着自己的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技术。"反正外国人能扛得住的,我们也必须扛住。也许经过这轮价格战,会淘汰一批差的零部件厂,自然,也会锻炼出一批能顶得住的厂子。"
在动辄几万元的降价幅度下,整车厂由于控制着市场通路及产品品牌、技术标准,在市场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因此,车价一降,零部件厂家自然要主动跟进,否则,等到整车厂提出换配套厂,再行动就来不及了。
以往,整车企业在采购零部件时就要求零部件价格每年下降几个百分点。但是去年整车价格的不断降价,使得整车企业将大部分压力几乎都转嫁到零部件供应商方面。如某品牌的活塞,去年5月份报价是110元,而如今只要90元,下降了近20%。
"船迟又遇打头风"。在零部件企业不得以不断调低产品价格的同时,近期原材料价格,如钢材、油、煤等不断上涨,以钢材为例,目前国内热轧板材的市场价格已达到3800元(458美元/吨含税),中板价格也达到4100元(494美元/吨)。除此之外,铝和其他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也影响着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运输成本也在上升。
电力紧张的情况也可能进一步引起电价的上涨。而同时,其他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用于保证质量体系运行的各种成本费用下降的空间微乎其微,而又不能以牺牲产品的质量为代价,那对于零部件厂家来说是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受到两方面的压力,主机厂的压价和原材料涨价犹如"汉堡包"一样,我们称之为"汉堡包效应"。
零部件企业陷入一个怪圈
中国零部件企业大多依赖于整机、整车生产厂,自己处于被动、服务的地位。而在国外,零部件厂有自主开发能力,主机厂开发新品时反而要依赖零配件商,这是国内外零配件企业的主要差距所在。据笔者了解,像国内知名零部件商和整车制造商合作,一般都会签订一个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框架协议,双方每年签一次合同,根据零配件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零配件商每年都有三五个点的降价幅度,降幅的点数是双方事先约定好的。但是,主机厂作为甲方,每年签订合同时往往都会要求重新议定供货价格,甚至会强制性要求零配件商进行较大幅度降价。目前与主机厂的合作中,主机厂常常不依照合同规定,频繁提出降低采购价格的要求,这已经是零配件行业的普遍现象。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企业为降成本,已经在原材料和工艺上做文章,导致零部件产品质量下降。
零部件企业应注重自主开发
开发能力弱,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大问题。在缺乏开发能力的情况下,中国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缺乏知识产权,只能照图加工,挣点苦力钱。一位业内专家认为,零部件供应商只有进入从市场到制造、从制造到开发这一完整过程,在转变中形成自主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形成自主开发队伍,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竞争力。湖南江滨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方面,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发动机活塞的专业公司,上世纪80年代该公司从德国马勒公司引进全套活塞加工技术,通过 20多年的消化、吸收、大胆创新,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在,该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活塞加工技术,而且部分技术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
国际上,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是唇齿相依的平等关系,而在我国这种关系当前却表现成"父与子"的上下关系。整机、整车企业的兴旺必须由零部件厂做支撑,整车乃至整机的降价也不能以牺牲零部件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整机、整车厂与配套厂走"双赢"道路,在未来建立起强强联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