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是一座水泥消费量较大的城市,多年前,广州市的水泥年消费量就已超过1000万吨。而近两年的水泥年消费能力已达2000万吨,这在国内的省会城市中是鲜见的。由于巨大的水泥市场需求,广州水泥市场一直都是进入华南的水泥制造商的“必争之地”。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广州市投资水泥业的资金非常充裕。这中间既有国有资本,也有外资和民间资本,大量资本注入造就了目前广州市水泥业的现状: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在广州,即越秀水泥集团;广东省惟一一条日产6000吨熟料的生产线在广州;同时,产能最大的立窑水泥群也在广州。
广州水泥产业结构现状
产能大,集约度低。据统计,广州市现有水泥企业93家,产量近2000万吨,去年水泥年产值约50亿元左右。由于产能低于需求量,省内外有几百万吨的水泥进入广州市场,而广州市部分水泥企业的产品销往深圳、东莞和香港等地。
市场大,结构不合理。广州市现有旋窑水泥产能约占总产能的40%左右,但是符合国家鼓励发展新型干法窑(日产4000吨以上)的产量只有500万吨左右;立窑水泥约占60%。
规模大,“成色”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界定,广州市水泥企业大部分属于改造提高类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水泥年总产量在1200万吨。属于接近淘汰类的企业产能约有100万吨,这些产能主要集中在一些年产6.6万吨以下的生产线或质量、环保较差的企业。
如何建立立窑退出机制
近些年来,随着水泥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州市立窑水泥如何退出,成为广州市水泥结构调整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水泥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就是大大提升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比重。因此,广州市如何建立立窑水泥的市场退出机制,是业内外人士高度关注且迫在眉睫需要破解的一个命题。
广州水泥业内的人士把立窑水泥的退出比作“腾笼换鸟”,把水泥产业发展的空间让渡给新型干法工艺。如今,广州立窑水泥在退出过程中令业内外人士最感为难的有两点:
一是市场并没有对立窑水泥亮出“红牌”。经过前几年一轮又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洗牌”,现有不少的广州立窑水泥企业在节能、质量和环保上都有很大的进步,有的甚至保持较为先进的技术指标,这使广州立窑水泥一直保持着市场上的部分优势和生命力。今年夏天,当广东省若干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力拼价格以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在广州增城却出现了一些立窑水泥企业产品俏销的局面,购买水泥者需要提前付款,还要排队等货。市场的需求大大强化了立窑水泥企业生存的勇气和底气。
二是广州现有立窑水泥企业的资本属性95%都属于私有资本或集体企业私人承包性质。落后产业中的私有资本如何退出市场,是一个需要探讨和摸索的命题,现实中并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立窑水泥企业产品质量、环保等方面都不存在违法的情况下,在立窑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没有到期的前提下,行政命令很难强迫立窑水泥退出市场。
今年4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应是今后调整水泥结构的一个纲领性政策。在《意见》的第四部分,专门设置了“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章节。《意见》指出:“抓住当前水泥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采取上大改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地区拆除水泥立窑的补贴。”《意见》非常符合广州水泥业实际,是一份有实际针对性并具可操作性的文件。
目前,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在积极落实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近日,由广州市水泥协会主办的广州水泥结构调整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及百家水泥企业的老总和代表出席了座谈会。立窑水泥退出机制的建立,是众多水泥企业关注和关心的重要议题。
2008年是退出最佳时机
广州市水泥协会通过广泛征求水泥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广州市水泥结构调整及立窑退出机制的建立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意见。这些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推进,有序进行。广州市相关部门要及早制定广州市加快推进水泥结构调整的方案,一方面要支持企业采用新的水泥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及早公布结构调整的时间表,让立窑水泥经营者心中有数,充分做好有序退出的准备,这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有良性的作用。还因为水泥生产需要储备的原材料及半成品较多,企业的应收货款也多,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这样可降低政府的补偿费用和风险成本。
2.维护广州市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经过部分论证,广州市水泥协会感到广州市有保留1800万吨年水泥产能的必要。根据广州市2010年规划,广州市还将有可能在市郊建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要支持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优化广州市水泥结构,还可同时消化广州市的工业固体废料和生活垃圾。
3.各方应积极参与建立立窑水泥退出机制。广州市水泥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广州市大部分立窑水泥企业退出的最佳时机应是2008年。因为2008年是水泥生产许可证的换证时间,在到这个期限的两年多时间里,立窑水泥企业可以自行把握处理好有关生产、债权债务、转产等问题。政府也可以在此期间进行招商引资。
在2008年到来之前,也不排除部分立窑水泥企业被市场逼出局而自动停产。今明两年,广东省将有近1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水泥的总量相对市场已有盈余。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之手”的作用是谁也挡不住的。
为了更加和谐而稳妥地推进立窑水泥企业的退出,立窑水泥企业需要与当地政府部门签定合约:立窑水泥企业在确保环保、质量指标前提下继续生产,在2008年水泥生产许可证到期时,必须无条件停产;立窑企业要在厂容厂貌上进行整治;在2008年前立窑水泥企业不能因为生产经营困难或承包期满再次转包或转让经营。
4.对提前退出的立窑企业应给予资金补偿。如果部分立窑企业自动在2008年前提前退出,参照东莞等地的经验,应给予一定的补偿费用。关于补偿资金的渠道,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统筹:环保处罚的资金;立窑水泥企业土地出让,补偿农民后政府收取的资金;立窑水泥退出后,引进新的行业增加税收属地方财政部分,逐年补偿企业;财政适当支付资金。
5.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立窑水泥企业转型。如可以支持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立窑企业转建水泥粉磨站或投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干混砂浆生产企业等。(张红)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