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对于中国
机床工具企业而言依然是亟待攻克的壁垒,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自主核心技术?首要的就是要避免陷入一些不利于自主核心技术开发的误区。
关于跨国公司认识的误区
过高估计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阻碍国内企业开发核心技术的首要因素,因为它直接伤害到中国企业开发自主核心技术的信心。实际上,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常常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显著。虽然他们拥有核心技术优势,但在很多情况下,技术本身还不足以使一个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将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面临很多障碍:
首先是战略障碍。战略障碍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非核心地位。跨国公司一般都是把他们的大部分资源和精力用于其母国,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只作有限的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的技术等优势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比如记者采访的一家德国机床企业,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是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大公司,但为了能够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选择合资企业时,不得不将控股权交给中方。
另外,有些国外机床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虽然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非常有限,因此出现了售后服务不良导致消费者非常不满意的情况。
其次是资源障碍。虽然在某些行业跨国公司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甚至垄断利润,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许多跨国公司的总体利润率很低,很少拥有未被利用的资源。比如,中国机床企业纷纷斥巨资进行海外收购就反映出很多跨国机床集团正遭遇资金短缺的窘境。
还有协调障碍。跨国公司一般规模巨大,各部门、各项活动之间的协调非常复杂,这种高度复杂的组织协调,使得跨国公司不容易顺利地把其优势资源从其母国转移,比如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售后服务时,有时不得不从本国派遣工程师。另外,跨国公司由于对我国市场了解不够,有可能即使拥有核心技术,也不知道如何根据我国市场的特点,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发出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失
自主研发中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低估计国内企业开发核心技术、提高技术能力的机会。实际上,无论在新兴技术领域还是在成熟技术领域,中国企业都有很多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甚至开发核心技术的机会。
新兴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进入壁垒比较低,只要有高素质人才和适当投入,很多企业都有机会发展新兴技术。许多研究表明,在开发和应用新兴技术上,现有的领先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时常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
中国的机床企业利用新兴技术在核心技术开发上取得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
比如,北京机床研究所研制成功NAM-800纳米级超精密车床,纳米级脉冲当量进给,主轴与导轨采用气浮,实现纳米级精密控制,数控系统采用开放式和纳米级光栅全闭环控制。而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
在成熟技术领域,中国企业也有机会提高技术能力,缩短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因为技术比较成熟,相关信息就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有时候,自主研发成熟技术可能比购买更合适。
比如,数控螺旋锥齿轮磨齿机床在国际上一直被美国和德国的公司所垄断,国内基本上不具备此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而湖南中大创远数控装备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用户”相结合,研制成功的七轴五联动全数控螺旋锥齿轮磨齿机床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比国外产品进口价格低将近2/3,而研发的成本则远远低于购买。
过分依赖与外方合作
关于自主技术的第三个误区是希望完全依赖合作方来提高自己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很多中国企业认为自身的技术能力较弱,应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或合作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但实践证明,合资对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点,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常常持谨慎或保留态度。因此,在合资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技术水平的范围就主要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上,而在自主培养核心技术能力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到所有主要环节,从内外形设计、模型设计、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制造,从而开发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研究表明,只有当机床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强时,同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作用才是正面的。
比如,秦川机械发展公司收购了联合美国工业公司,这一战略性的重组与整合,使秦川发展一下子拥有了拉削、拉刀、拉刀磨、拉床“四拉合一”等自主核心技术,同时还拥有了齿轮加工生产线的装备能力,具备了向国家重大关键装备工业服务的能力。
上海明精机床公司收购了德国著名重型数控车床和数控专用机床生产厂沃伦贝格机床制造公司53.6%的股份。实现收购之后,明精公司完全掌握沃伦贝格的核心技术,这样大大改变了我国高效、高精度、重型、多轴联动机床主要依靠从欧洲、美国、日本进口的现状。
相对于合资合作,绝对控股的海外并购似乎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核心技术开发能力。
对吸收引进周期的忽视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必须从“引进、消化、吸收”开始。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的道路,并认为这是发展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因为日本和韩国企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前几年,国内机床企业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北京机床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院、中捷友谊厂都有从引进技术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经验。
但是,今天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和韩国企业很少面临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因此有时间和空间真正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进而发展自主创新。而当前中国企业必须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 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