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撑着拐仗走路”的中国数控机床产业 1

“撑着拐仗走路”的中国数控机床产业 1

发布时间:2006-07-31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数控机床

导  读:

1958年日本和我国同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50年过去,而今日本已成为数控机床世界强国,而我国数控机床却需要大量依赖进口。 

    机床系工作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机床工业是装备工业的核心,产业虽小,却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机床工业高度重视,竞相发展机电一体化、高精、高效、高自动化先进机床,特别是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为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扩大市场的焦点。 

    从“沙滩上建大厦”到“撑着拐仗走路” 

    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据了解,机床行业虽行业利润不高,但它在整个工业体系中起着放大镜的作用,简单地说,在机床行业每投入一元钱,将带动相关各行业获得10元的收益。 

    中国於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我国于1958~1960、1962~1965、1973~1978年曾先后三次在全国掀起数控机床的研制、生产、攻关高潮,但由于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技术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低,机床车体设计实力差、各种机、电、液、气配套基础元部件及数控系统不过关,工作不可靠,故障频繁,且由于发展NC机床整个方针、政策、方法、步骤、措施错误,导致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三起三落,最终因无法用于生产而停顿。 

    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发展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可称之为在沙滩上建大厦,交了许多学费,浪费了无数人财物力,教训至为深刻。

    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从1979年开始,我国先后从日、德、美、西班牙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并开始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逐步开始批量生产并正式用于生产制造。 

    在此20余年间,我国的数控机床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培训了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人才;通过合资、合作生产,使机床工业的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与数控系统,开始能够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

    1980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692台,至2000年已经超过万台。在品种上,各类数控全切机床、成形机床、激光加工机床等均能生产,许多国产数控机床使用到广大用户生产现场,不少还取得了用户好评。1998年以来,国家对数控机床采取了扶植政策,一些骨干国有机床厂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家推进的“数控机床产业化”工程。使得国产数控机床在经济型和高端产品两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较差,主机设计本领不过硬,许多数控机床,特别是较先进的高性能机床,基本上是与国外合作的产品。其次,许多关键配套基础元部件、重要数控系统,仍采用国外进口产品,不能独立发展,目前中国生产的数控机床,约70%配用日、德、美、西班牙进口数控系统。国产高档数控系统虽然进步很大,但由于元器件、工艺、检测手段等多方面的原因,数控装置及伺服系统还存有瑕疵,目前,在稳定性、可靠性、无故障率方面,仍很难匹敌国外高档数控系统。有些数控机床在改造当中,虽然采用了国产的数控系统,但交流伺服装置仍需采用FNC、三洋、安川等国外产品。 

    因此,这一阶段数控机床的发展,可称之为撑着拐仗走路,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的过渡阶段。数控机床产品市场化和市场占有率还很低,无法实现“中国设备装备中国”的期望。

    我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床进口国。到2004年,我国国产金切数控机床销售收入接近12亿美元,而进口金切数控机床价值28亿美元。国产金切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0%,而国外进口产品则为70%。这个比例还未统计进口的数控系统、电气件、液压件、轴承、滚珠丝杠、数控转台、刀库等配套产品,如果扣除进口配套产品的价值,只计算国内新增值的部分,30%的市场占有率还要大打折扣。 

    一个真实的事例是,有一个用户,打算购买2台立式加工中心,由于受资金限制,最终决定选购国产机器,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整机虽系国内所产,但他们所要求的关键配套产品都要从国外选购,其列出的清单为:日本FANUC 原装进口的数控系统、日本 FANUC生产的驱动及伺服电机、日本NSK的主轴轴承和滚珠丝杠、德国曼内斯曼力士乐的直线导轨、日本山武株式会社的行程开关、德国西门子的交流接触器……最终,整个加工中心配置下来,只剩下床身和防护等机件是国内厂家所生产。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用户对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其配套产品还不大认可,他们的采购目标或是直接瞄准国外整机,或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国内整机配套国外的功能部件。 

    事实上,数控机床许多高技术含量的部分,都凝结在配套产品中,如果国产配套产品只能为中低端数控机床配套,其结果将不言自明。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进步很大,问题不少;拥有量较多,利用率不高;产量较少,高性能产品缺乏。据1995年的全国调查,我国机床拥有量为383万台,其中数控机床7.28万台。虽然机床总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但性能普遍落后,结构陈旧,机床数控率不高。到了2000年,我国数控机床拥有量达到14万台,平均利用率约为40%,而日本的数控机床利用率则约在80%以上。 

    1945年日本战败,1949年中国解放,两国机床工业发展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8年日本和我国同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50年过去,而今日本已成为数控机床世界强国,而我国数控机床却需要大量依赖进口。1994年,日本机床拥有量100万台,数控机床拥有量16万台,2000年中国数控机床的拥有量,接近日本1994年的水平。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谁手中?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2005年5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文章写到: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此文一出,震惊国人。 

    长谷川庆太郎在文章中写道,中国经济发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中国产业不可缺少的高质量产品;二是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在研发领域进行的巨大投资。 

    文章说,如今在中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时间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制造的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在汽车制造业,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高达3500小时,也只有日本制造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文章指出,据2001年的统计,日本每年的专利出口达1.1万亿日元。“那些没有这些技术的国家,不购买日本的技术,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文章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分析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只提到一点,即: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80%,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只要美国切断中国对美国消费品的出口渠道,中国就难以维持经济增长。 

    长谷川庆太郎预测: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 

    这篇文章虽然体现出日本人的骄狂,但平心而论,其中的论断却不无根据。 

    过去20多年来,从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是改革开放极其重要的策略,对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经济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国人是否因此不同程度地滋长了一切“拿来”、“买来”的思想?是否因为过分仰赖进口而把自力更生的观念抛到了九霄云外?引进与消化、创新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 

    症结.问题.差距 

    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坦言:中国数控机床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起码15年。的确,我国数控机床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症结与问题。 

    政策缺失 

    首先,我国机床行业缺乏象日本“机电法”、“机信法”那样的指引,长期以来,政府对发展机床工业没有鲜明、持久的方针与政策,机床工业从上至下对数控机床的技术特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抓不到主要矛盾,没有针对国情认真制订整个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规划,偶尔有一些,也只是少数几个人拍脑袋写出的表面文章,结果是置之高阁,无法贯彻。 

    缺乏创新 

    回顾这40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我们在数控领域的进步基本还是按样仿制,真正创新的成分不多,有时甚至不免沾沾自喜于个别产品的开发。国内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生产企业没有自主的和高可靠性的产品为国内主机生产企业配套,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细化体系。 

    以数控系统为例,在国外模拟伺服快过时时,我们开始搞模拟伺服,还没等我们占稳市场,技术上就已经落后;在国外将脉冲驱动的数字式伺服打入我国市场时,我们就跟着搞这类所谓的数字伺服,但至今没有形成大的市场规模;近来国外将数字式伺服发展到用网络(通过光缆等)与数控装置连接,我们又跟着发展此类系统,专家分析前途仍不容乐观。显然,老是跟在人家后面开发国产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难免滞后。 

    忽视细节、“因小失大” 

    影响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商品化的主要因素除技术性能和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以往,一些数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部门,所追求的常常是一些体现技术水平的具体指标(如多少通道、多少轴联动、每分钟多少米的进给速度等等),而对另一些影响实用性的指标和小问题却不太重视,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实用性等方面花的精力相对较少,从而出现某些产品鉴定时的评价很高,甚至还获得了各种大奖,但一到用户那儿却由于各种小毛病而表现欠佳,最终丧失信誉,无法打开市场。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n9na.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撑着拐仗走路”的中国数控机床产业 2

下一篇:市场需求巨大 节电业成为黄金产业 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数控机床
  • 工控赋能 智造未来 | 华北工控精彩亮相2024成都工博会

    CDIIF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成都工博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隆重召开,以“创链新工业,共碳新未来”为主题,为智能制造产业上下游企业搭建起了经贸交流合作的大舞台。华北工控于15号馆A081展台精彩亮相,现场展出了适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配套设备等的工控机产品方案。

  • 工控赋能 智造未来 | 华北工控精彩亮相2024成都工博会

    CDIIF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成都工博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隆重召开,以“创链新工业,共碳新未来”为主题,为智能制造产业上下游企业搭建起了经贸交流合作的大舞台。华北工控于15号馆A081展台精彩亮相,现场展出了适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配套设备等的工控机产品方案。

  • 华北工控BIS-6680M,赋能高端数控机床更高效智能运行

    BIS-6680M是华北工控基于第10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采用公司自有的“冰翅”专利散热结构打造的无风扇嵌入式准系统,具备高性能计算和更坚固耐用特性,提供丰富的I/O功能接口可助力高端数控机床实现多重扩展。制造业,智能化,

  • 华北工控BIS-6680M,赋能高端数控机床更高效智能运行

    BIS-6680M是华北工控基于第10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采用公司自有的“冰翅”专利散热结构打造的无风扇嵌入式准系统,具备高性能计算和更坚固耐用特性,提供丰富的I/O功能接口可助力高端数控机床实现多重扩展。制造业,智能化,

  • VX系列闪测仪、SJ6000激光干涉仪亮相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

    2023年华南工博会(6月27日-29日)精确聚焦中国智能制造,呈现智能工业产业链中的创新技术及产品的有效融合。中图仪器是集接触式测量技术、CCD影像测量技术、激光测量技术、3D显微测量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此次华南工博会上,将展示智能制造自主研发的VX系列闪测仪、SJ6000激光干涉仪精密尺寸测量解决方案。国际工

  • 倒计时3天!华北工控即将亮相CDIIF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

    聚焦工业自动化,华北工控将现场展示适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嵌入式AI产品方案,适用于智能检测相关的机器视觉嵌入式产品方案,适用于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嵌入式AIOT产品方案等,展出最新的嵌入式主板、嵌入式准系统/整机和工业电脑产品。工业博览会,

  • 倒计时3天!华北工控即将亮相CDIIF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

    聚焦工业自动化,华北工控将现场展示适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嵌入式AI产品方案,适用于智能检测相关的机器视觉嵌入式产品方案,适用于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嵌入式AIOT产品方案等,展出最新的嵌入式主板、嵌入式准系统/整机和工业电脑产品。工业博览会,

  • 安川直线伺服电机的介绍

    直线电机开始在旋转电机无法满足的领域展现自己的价值,例如在半导体行业、数控机床行业、激光加工行业、物流运输行业等。安川直线伺服电机,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