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审计厅近日公布了对草海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情况:前期工程设计、地质勘探工作不到位,后期招标工作混乱,监管缺失,约束机制差……因为这些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使这项总投资1040万元,其中900万元为国债专项补贴资金,140.5万元由地方政府筹措配套的草海排污工程,在耗资近900万元之后,被搁置了。
环保工程为何停工成摆设?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城西南侧,是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世界上唯一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黑颈鹤越冬的重要基地,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列为一级重要湿地。
但草海正遭受着严重污染。原草海保护处副处长余永清说,草海周边土壤流失严重,水质富营养化成分增大。每天约1.5万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草海,加上草海周边农民耕地每年施用约10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质的大量入侵,致使草海遭受污染。
治理这个高原湿地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最迫切的希望。1999年,贵州省有关部门提出草海综合治理设想,威宁县委托贵州省煤炭设计院编制了“威宁草海污水治理项目建议书”,原贵州省计委于当年批复,同意立项。
2000年,威宁县委托贵州省煤炭设计院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原贵州省计委。省计委考虑到威宁县是贫困县,每年近60万吨的污水处理费难以承受,决定上截污工程。
2001年,威宁县委、县政府指定县自来水公司为项目实施单位,委托贵州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编写“草海湿地保护污水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原贵州省计委召集省、地、县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论证,2001年10月批复:原则同意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初步设计。
2001年11月,原贵州省计委召开有地区、县领导参会的资金衔接会,决定2001年底安排国债资金500万元,余下投资2002年追加下达。
2002年初,有关会议决定,截污沟纳入省政府督办项目,研究决定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同年3月27日由自来水公司与之签订设计合同。
2002年7月12日,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交初步设计与原省计委项目处,由省计委召集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省环科院及威宁县政府分管领导、县计划、城建、环保、水利、项目实施单位参加论证。专家提出意见,否定了截污沟方案,确定为排污管工程建设方案:建设规模为新建排污主管13公里、城区污水收集管网8.5公里,项目实施单位为威宁县自来水公司,县人民政府领导把项目的建设明确给建设局暂时代为管理。
2002年,排污工程开工建设。
2003年11月,因设计、勘探、规划存在缺陷造成开支大于预算,设计不合理也导致部分已建成的工程不能发挥效益,排污工程因此停工。 低级错误令人费解
据有关人士介绍,虽然该工程经历了前期规划、可行性分析等程序,却出现了设计管径小,管道坡度小可能导致堵塞的“低级错误”。
前期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报告评审是如何通过的?这让许多人感到费解。
费解一:地下工程是否进行过地质勘探?
《威宁县草海湿地保护污水治理截污管道工程建设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由于草海湿地地质复杂,土方开挖和规范要求的放坡宽度开挖后,大部分地段土方开挖深度在3米以上,最深处达7米,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上部是黏土,下部是含水量较高的流动型泥炭淤泥,下部受上部土体的垂直挤压,向上蠕动,土方垮塌特别严重,增大了工程量。
有关专家认为,工程开工前,如果进行过地质勘探,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问题在于:有关部门是否进行过地质勘探工作?对于这样一个要在地下进行的工程,如果没有地质勘探,如何判断工程建设是否可行?
费解二:前期规划的可行性报告是如何通过的?
该工程是13公里的“线”工程,涉及7个行政村,32个村民组,900多农户,由于线长,面宽,量大,导致管理费用和补偿费用增多。
城区还未施工的8.5公里分流管网,按照设计要求,很大一部分需要开挖很窄的老街道,平均开挖深度2米多,最深达4米多,按照设计要求的深度和宽度,加上开挖放坡系数、较窄的老街道将全部被挖断,更无法保证临街建筑物及原有设备管线的安全,施工难度大,将会增加工程投资和补偿费用。
对占地补偿,施工可行性等问题,在前期规划中就应该有所体现,对这种只要实际调查一下就能做出准确判断的问题,为何在工程实施后,道路狭窄、补偿费用增多等问题才显现,当初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是如何通过的?
费解三:专家评审为何没能避免低级错误?
目前实施的草海湿地保护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筑物大部分在综合规划水位线以下,将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使用。
工程主管设计为混凝土排污管,建成运行后,可能因管径小,管道坡度小而导致堵塞,将会增加运行费用,业主单位及地方政府将无法承担运行费用,城镇居民无力承担污水处理费用。
因为设计原因导致整个工程陷入瘫痪,本可以在工程前期规划中就能预见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却在工程开工后才提出,众多专家是如何把关的?
贵州省政府有关领导考察后指出:这个工程前期工作不充分,盲目上马,仓促应战,可行性研究不够。为使国家投资不再盲目,该工程全线停工,待充分论证反映情况后再定。
贵州省政协专家组及领导经过调研后得出结论:该工程是在没有进行地质勘探,地质不明白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的,由于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缺项漏洞较多,项目论证定性不配套,没有形成系统,导致缺口资金大,若按照现状实施,将成为一项摆设工程。
近日,贵州省公布《2005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通过审计发现,草海湿地保护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内容发生重大变更时未进行科学论证,目前实施的建设项目主要建筑物大部分在综合规划水位线以下,将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使用。同时,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投资约束机制差,地质勘探、设计深度不够,主材采购规避招标监管不到位置,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
工程停工?还是续建?
记者从威宁县委了解到,停工前,草海排污工程已完成90000多立方米的土石方开挖,13000余米的混凝土管道加工生产,12300余米的管道基础施工和管道安装。900万元的国债资金已支付700万元工程款价,剩余约200万元资金把未完成的工程量做完,在和各施工单位办清结算后,所剩无几,城区8.5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无启动资金。
威宁县有关部门在向上级部门“求援”时提出:工程如可行,需继续修建,请帮助协调处理工程存在的问题,解决草海截污管工程资金缺口问题和后续急需配套修建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等问题。使草海湿地保护污水治理工程能早日配套建成,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工程如不可行,不再继续建设,请相关部门对该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解决工程遗留问题。
这样的求助愁煞上级,对于一个已经投入近千万元的工程,继续建设和停止建设都是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不能让已投入的资金付诸东流,另一方面要挽回这个工程,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作为财政比较贫困的贵州省,没有能力再投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威宁县,更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草海湿地保护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项目何去何从?高原湿地何时摆脱污染困境?
记者了解到,目前贵州省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力图最大程度上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