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讲,中国的智能建筑远不如想象中的乐观。尽管我们的建设投资和数量有着惊人的增长,但是建筑本身的实际内容却有诸多问题: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智能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的建筑跟风而上,名不副实……据建设部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1999-2001年间,深圳每年房地产开发面积为600-700万平方米,其中楼盘中具备智能化的就占96%。而这些早期的社区、住宅智能系统,为了达到"卖点效应",信息化系统追求大而全,配套设施不齐全,在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了一件昂贵的摆设。还有的地方,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20%,部分项目运行不正常,尚可使用的系统占45%,有35%的系统不能开通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故障,无人修复而废弃。相当大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形成了智能建筑不"智能"的奇怪现象。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据业内专家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应用的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技术产品尚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缺乏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开发商又对众多的参与主体――设计方、集成商、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不少智能化设备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情况下验收,"竣工"后智能化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另外,信息系统是一个最多变的新生事物,可谓日新月异,而向业主征收的物业管理费、维护费中,并没有"智能系统"项目,系统的更新、升级经费没有来源,即使勉强开通,也难以长久发挥作用。
从上述的诸多原因看,技术和产品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或是引进很快得到解决,不会成为太大的阻碍。而标准才是目前智能建筑发展更为紧迫、最为核心的问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为了让中国的智能建筑行业有法可依,步入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才有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