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坯冷热连轧设备是冶金行业所需的大型成套装备,技术含量高,对装备制造水平的要求高,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是由国外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并总承包,关键设备由外方提供。由于体制原因,用户在引进设备和工艺生产控制技术之后,为保证自身生产和近期利益,对其引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保密,影响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部分钢铁生产企业甚至排斥国内开发的工艺控制技术及新产品,严重延缓了设备本土化的进程。”对我国国内薄板坯冷热连轧成套设备核心技术攻关曾一度表示担忧的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汪建业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目前国务院已经破解了这一分离瓶颈。”汪建业信心十足地表示,这一问题随着国务院对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轧钢设备自主化设计与制造的批示被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实现大型薄板坯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国产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重引进轻创新核心技术停滞不前
2004年我国轧钢设备进口额高达10亿美元,占冶金设备进口的67%,而国内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三分之二以上重量的制造任务,价值却不到设备总价的三分之一。
据几位冶金行业专家调查,尽管整套装备不再引进,但一些单项装备还在大量继续引进。例如炼铁系统的无钟炉顶、干熄焦等20多项技术,国内已有的技术并不比国外的差,但引进却始终没有停止,以致近些年来我国冶金行业引进设备投资居高不下,有时竟占行业总投资的45%。
重引进轻创新的思路导致国内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一直停滞不前。业内专家把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进程缓慢归结为三点:一是现代设计水平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如:大型冷热连轧板机长期依赖国外,由外商技术总负责,成套设计。多数国内企业仅参加联合设计、合作制造。
二是高精技术国内研制较少,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发展需要。如大型热带连轧机、冷带连轧机、薄板坯连铸连轧、连续镀锌、不锈钢冷轧和硅钢片冷轧机等都要从国外进口。
三是新产品研究开发差距更大,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的科技投入只占其销售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几,甚至是千分之零点几。
提高冷热轧板带转换比任重道远
有关专家认为,今后5~8年内,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重点主要是提高板、带、管的产量和质量,对设备的要求是连续化、大型化和自动化。
汪建业表示,目前我国钢铁业发展正处在发展战略的选择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
按发达国家统计,美国目前的板带比为61.9%,日本为56.1%,多年基本不变,我国仅为41.4%。而美国和日本板带生产中冷轧薄板和涂镀层薄板分别占91.2%和81.1%,而我国2005年生产的冷轧和涂镀层薄板(带)仅占21.05%(未含民营企业)。可见,我国冷轧板带生产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冷轧薄板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尚需大量进口。
首钢设计院轧钢系统专家赵锡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国内钢铁企业来说,改善产品结构,提高板带比和冷热轧板带转换比任重而道远,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品种更是一项重大课题。这就为机电设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市场机遇,这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需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机电设备一体化和自控系统综合配套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赵锡浩认为,国家政策支持十分重要。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完善运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