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没有长距离输油管道的历史。东北“八三”管道的建设,代表着中国管道输送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逐步成熟。集中国陆上管道建设各种施工技术之大全的西气东输管道的建成投产,则标志着我国陆上天然气管道建设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但是,与已进入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时代的国际管道建设趋势相比,我国的管道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人员与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管道事业如何实现软硬件与国际的接轨,路还有多远?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企业:应在纵横联合中加强交流
长期从事油气储运教学与科研工作,参加过我国多条长距离油气管道建设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严大凡教授认为,在管道建设装备上,尽管国内目前与国外已没有什么差别,并且通过消化吸收,使其更具有中国特点,符合中国地质地貌特点,但国内仍须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
以西气东输管道为例,严大凡教授认为,中国目前与国外在管道事业上的主要差距一是在输气工艺上,二是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不够。她说,输气工艺上,国内对管道的优化运行经验要低;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也不是太紧密,甚至有些脱节。因此,国内要想尽快提高管道整体水平,就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的联合,科研人员也要深入到一线去。严大凡说,管道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与钢铁、
冶金、科研等行业、机构紧密相连,单靠任何一个行业,把技术水平提升上去都很难,这就需要大家联合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共同搞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于目前的科研状况,严大凡教授列举了一种现象,科研人员对生产了解不够,一线人员理论不足,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她建议,科研人员在看重奖项与专利的同时,更应该看重科研与专利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科研人员应该更多到一线去,对一线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论培训,以在实践中产生新理论,用新的理论去更好地指导实践。
设计:理念应该继续突破和创新
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作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者,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大胆探索创新,使工程顺利投入运营。
西气东输项目一直非常注重发挥科技优势,突出技术创新,确定了线路总体走向、工艺技术方案、工艺设备选型优化等课题,组织 40 多家专业设计、科研院所和数千名科技人员,展开 700 多项攻关和研究。这些科研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管道建设水平。
但是,在总结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经验中,业内有关人士发现,大口径管道设计理念还亟待突破和创新。我们必须加强项目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在确定项目总体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设计、采办和施工的合理工期;线路选线要兼顾工程施工的可行性、生产运行维护的便利性以及地方城镇规划和长远发展;要不断改进勘察测量手段和方法。一是推广应用遥感解释技术,充分利用遥感图像中的地质、水文等信息。二是推广应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利用其生成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等,解决目前选、定线用图信息陈旧、品种单一和带状图过窄问题。
此外,应该对大型崾岘、冲沟和高陡边坡单独勘察测量、单独设计;水工保护工程应按照设计、施工两个阶段原则进行设计。水工保护设计方案既要充分考虑管道沿线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又要结合当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设计人员在配合施工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原设计进行补充完善;要加大设计管理力度,严格执行设计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并通过生产一线实践、设计案例培训和设计回访等方式,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
标准规范:应该贴近管道实际不断完善
西气东输工程采用的大口径、内涂层、高压力、高钢级技术,很多技术标准在国内还是空白,在管道材质、工程设计、施工机具、施工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经过广泛调研和与国外有关标准对标,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组织专家开展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 19 项技术标准和 53 类机电设备技术规格书的制订工作,并在工程设计、设备订货以及工程施工中得到运用。公司还通过多次召开国际施工装备与技术研讨会和组织试验、试制工作,解决了管道制管、弯管、穿越、自动焊、全自动超声波检测等工程技术难题。
但是,一些现行标准、规范存在不全面和适应性不够的问题。因此,业内有关专家认为必须继续开展管道技术标准研究,以指导今后的管道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