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06-06-01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汽车 电子技术

导  读:

    摘 要:本文就汽车电子化和控制理论发展概况、网络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以及汽车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地综述,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模糊控制;网络技术;汽车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3)09-001-03

 
1 汽车电子化发展概况 
    汽车电子化是建立在电子学的发展基础之上,从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出现了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装置,汽车电子化也随着逐年的深化与发展,而且有的汽车电子装置占整车造价的1/3,高级轿车有的就装几十个微控器、上百个传感器。电子化的程度可以说是衡量汽车高档与否的主要标志。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汽车上安装电子管收音机,这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雏形。1959年晶体管收音机问世后,很快在汽车上得到了应用。60年代,汽车上应用了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晶体管调节器,到60年代中期,汽车上开始采用晶体管电压调节器和晶体管点火装置。但更多地应用电子技术则是在7o年代以后,主要是为解决汽车安全、污染和节油3大问题。进入70年代后期,电子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微机在汽车上的应用,给汽车工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汽车电子技术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是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最有价值、最有贡献的阶段,超微型磁体、超高效电机及集成电路的微型化,为汽车上的集中控制提供了基础。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已发展到第四代,即包括电子技术(含微机技术)、优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耦合交叉技术等综合技术的小系统,并且早巳从科研阶段进入了商品生产的成熟阶段。


汽车电子技术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内容:

硬件包括微机及其接口、执行部件、传感器等;

    软件主要是以汇编语言及其他高级语言编制的各种数据采集、计算判断、报警、程控、优化控制、监控、自诊断系统等程序。

    微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指挥其他设备工作。目前汽车上用的微机以通用单片机和高抗干扰及耐振的汽车专用微机为主,其速度和精度要求不像计算用微机高,但抗干扰性能较强,能适应汽车振动大等恶劣的工作环境。有的由单机控制(即一个微机控制一个项目,如控制点火)向集中控制发展,而汽车集中控制也由原来的多个计算机通信向网络化管理过渡。

2 汽车电子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控制理论是编制应用和优化控制软件的理论基础,是"汽车电子技术"中的难点和重点。利用自动控制理论而建立的开环、闭环、最优、自适应控制系统,在汽车优化控制中都有采用。建立这些控制系统时,首先对汽车某个系统,如点火提前角优化控制系统进行系统辨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相应的控制方法进行优化控制。但是发动机本身结构比较复杂,影响点火的因素较多,理论推导优化点火状态下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因此,一般采用实验方法找出各种工况下的最佳点火提前角,然后存人微机内存。在实行控制过程中,微机不断检测发动机的工况,用查表的方法,查出该工况下的最佳点火提前角,进行修正后再通过微机接口、放大电路去控制点火,这是目前国外应用较多的优化控制方法。
 
    此外,目前应用较成熟的另一种方法为自适应在线搜索法:他包括顶点保持法和登山法2种。该方法并不需要知道模型的原型,而是由微机在汽车运行中自行搜索最优工况,使控制接近或达到最优化。

    模糊控制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控制理论,在汽车中也有所应用。模糊控制系统也是一种自动控制系统,他是以模糊数、模糊语言形式的知识表示和模糊逻辑推理为理论基础,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构成的一种具有闭环结构的数字控制系统。模糊逻辑从含义上比其他传统逻辑更接近人类的思想和自然语言。 

3 网络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3.1 网络技术在汽车内部的应用

    比较高级的汽车上装有几十个微机控制器、上百个传感器。这就给汽车进行网络应用提供了条件,而且解决了汽车一直存在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矛盾。所谓分散控制就是汽车上的一个部件如点火或喷油,用一个微控器进行控制,这是微机在汽车上应用的起始。后来发展到汽车集中控制系统,包括完全集中控制系统,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采用一个微机系统分别控制汽车防滑制动、牵引力控制、优化点火、超速报警、自动门锁和防盗等;分级控制系统,如日产公司的分级控制系统,用1台中央控制计算器分别指挥4台微机,分别控制防滑制动、优化点火、燃油喷射、数据传输等;分布集中控制系统,他是根据汽车的各大部分而进行分块集中控制,如发动机、底盘、信息、显示和报警等几大件控制系统,如日本五十铃生产的汽车I-TEC系统,他对发动机的点火、燃油喷射、怠速及废气再循环进行集中控制。上述各种类型的控制都有优缺点,但网络在汽车上应用后,就可发挥各型控制的优点,克服了他们的缺点。例如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最大问题是可靠性问题,如完全集中控制,一 旦微机出现故障全车瘫痪。采用网络技术后,不但共用所有传感器,还可以共用其他设备,如进行了环形网控制,几十个微机,就是个别出现问题,整车还可以正常运行。所以网络在汽车应用中不但增加了许多功能,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可靠性。

    为适应汽车网络控制的需要,更好地在各控制系统之间完成交流信息、协调控制、共享资源及标准化与通用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合作,进行汽车局域网的研究与开发。国外在网络标准的制定以及符合网络通信标准的微处理器、通信协议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成果。网络标准方面有Bosch公司制定的控制器局域网络(CAN)协议和Intel推出的SAEJ 18065网络标准。又如Philips,Intel,Motorola等公司推出了符合网络相关协议的微处理器产品。同时,为整合各种标准,一份有关汽车网络的国际标准正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

3.2 网络技术在汽车外部的应用

    汽车上网系统,是一种无线的网络结构。通过他,人们在驾驶汽车时就可以像在家一样进行上网、发E-mail等所有网上操作。目前不少公司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如IBM公司和Motorola公司已合作开发车用无线Internet技术,这项技术将使驾驶员和乘客能够在车上发送电子邮件以及从事网上各种活动,如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查看股市行情和天气预报等。另外Microsoft公司新推出了专门为"车上网"设计的AutoPC软件,采用Windows CE操作系统,他具有交互式语言识别等各种多媒体功能。这种功能能够有效地保障汽车行车安全,因为他可以让汽车驾驶员在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行驶前方的情况下,与PC机系统交换各种信息,例如行车前方的交通状况有无塞车,最短时间导航等;也可以通过他在车上收发E-mail、打网络电话和其他上网活动。通用公司不但开发了"车上网"系统,而且还装有车载自动化办公系统。由于该系统采用了超高速光纤串行数据通道(MML),因此具有多路的数字式影音能力,可以有效地调控多信道大容量的输入、输出信号,例如CD、DVD、显示器、电视接收天线、音响和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都可以和该系统交换信息。

4 汽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车用传感器是促进汽车高档化、电子化、自动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世界各国对车用传感器的研究开发、提高性价比都非常重视。"没有传感器技术就没有现代汽车"的观点现在已被全世界所公认。汽车电子化越发达,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传感器依赖性就越大,所以,国内外都将车用传感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技术。

    汽车现代传感器总的发展趋势是:多功能化、集成化、智能化、微型化,其技术的发展方向是:

(1)开展基础研究,发现新现象、采用新原理、开发新材料和采用新工艺;

(2)扩大传感器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4.1 发现新现象

    利用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和生物效应等是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所以发现新现象与新效应是现代传感器发展的重要基础。

4.2 开发新材料

    功能材料是发展传感器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由于材料科学的进步,在制造各种材料时,人们可以任意控制他的成份,从而可以设计与制造出各种用于传感器的功能材料。例如控制半导体氧化物的成份,可以制造出各种气体传感器;光导纤维用于传感器是传感器功能材料的一个重大发现;有机材料作为功能材料,正引起国内外汽车电子化专家的极大关注。

4.3 采用新工艺

    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性能除了由其功能材料决定外,还与其加工工艺有关。随着半导体、陶瓷等新型材料用于传感器敏感元件,许多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也引入汽车传感器制造技术,例如集成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离子注入技术,薄膜技术等,能制作出性能稳定、可靠性高、体积小、重量轻的微型化敏感元件。近年来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而来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日渐成熟,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制作各种能敏感和检测力学量、磁学量、热学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的微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体积和能耗小,可实现许多全新的功能,便于大批量和高精度生产,单件成本低,易构成大规模和多功能阵列,这些特点使得他们非常适合于汽车方面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压阻式多路绝对压力传感器开始大批量生产,取代了早期采用LVDT技术的压力传感器。80年代中期微型加速度传感器开始用于汽车安全气囊,他们是到目前为止大量生产的、并在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微型传感器。然而微型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势必将不限于发动机燃烧控制和安全气囊,在未来5-7年内包括发动机运行管理、废气与空气质量控制、ABS、车辆动力的控制、自适应导航、车辆行驶安全系统在内的应用将为MEMS技术提供广阔的市场。

4.4 研究多功能集成传感器

    研究多功能集成传感器是传感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敏感组件和同一功能的多个敏感组件。例如日本研制出复合压阻传感器,一个芯片可同时检测汽车压力与温度。

4.5 研究智能式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带微型计算机兼有检测、判断、信息处理等功能的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相比,他具有很多特点。例如,他可以确定传感器工作状态,对测量资料进行修正,以便减少环境因素如温度引起的误差;用软件解决硬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完成资料计算与处理工作等等。世界各国都在车用传感器硬件的基础上,努力用软件来解决汽车电气干扰大、环境差(温度高、温度梯度大、污染厉害等)等问题造成的对汽车参数测量的影响。而且智能式传感器精度高、量程覆盖范围大、输出信号大、信噪比高、抗干扰性能好,有的还带有自检功能。不少汽车大公司在该方面进行研制与开发,并取得了成就和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n6r4.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发展趋势概览

下一篇: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汽车 电子技术
  • 电机控制技术分享,国民技术大咖在线直播!

    随着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相关的科研成果涌现出来,电机控制发展也逐步向智能化、多样化实现,而且功能更为全面,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大比特资讯将邀请国民技术产品市场经理主办一场企业线上专题直播活动。直播主题为国民高效能BLDC电机控制MCU及解决方案,

  •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可追溯到汉朝?

    自动化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汉朝时期,就有了指南车。公认的自动化技术的起源,还是18世纪前后(大约在1788年)。

  • 2010中国电子技术年会在深圳隆重举行

            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公司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电子技术年会、第75届中国电子展与首届中国(深圳)消费电子展(CCEF)于2010年4月9日上午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工业和信息化部总会计师周子学,深圳市人民

  • 2010中国电子技术年会在深圳举行

        4月9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公司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电子技术年会、第75届中国电子展与首届中国(深圳)消费电子展(CCEF)在深圳市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工业和信息化部总会计师周子学,

  • 电子技术在我国纺织行业的应用前景

    山东纺科院的张森教授在谈到电子技术在我国纺织行业的应用前景时认为,纺机设备的人机界面、触摸屏和各种数显仪表应用,实现了曲线或图表形式显示工艺参数的原始值和设备的运转状态,而且还可显示模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状态,并实现了人机对话,使产品质量由原来靠经验和眼睛控制发展到电子仪器控制,确保了产品质量,同时

  • 科技前沿:电子技术与未来高科技服装扫描(下)

      信息中枢士兵密友   与民用相比,高科技服装的到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战争概念,让数字化单兵作战真正成为现实。   美国目前正在研制一种被称为“超人战斗服”的数字化单兵作战平台。该军服几乎囊括了目前在服装上所能应用的所有科技成果,具有防护、隐形、治疗及通讯等多项功能。   超人战斗服内置个人局域网络,

  • 科技前沿:电子技术与未来高科技服装扫描(上)

    想过20年后穿在我们身上的会是什么样的衣服吗?也许那个时候,挂在你衣柜里的那些东西与其说是衣服,还不如说是计算机、发电机、监测仪或其他什么东西。因为,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元素将融入普通服装中,衣服将不再是只起保暖和美观作用的覆盖物,它还将是你生活和工作的助手甚至可以帮助你在极其复杂和恶劣的环境下

  • 新的高温电子技术为超深井的油藏监测开辟了途径

    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集成电路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但遗憾的是,固态电子元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还不能满足需求。超深井极端环境需要的电子元件的缺乏就是很好的例证。汽车和飞机制造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些行业正在研究新的半导体以满足需求。新的电子设备能够解决极端环境的应用问题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