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记者日前在调查中发现,国内绝大多数重要机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控制系统却不是中国造。尤其是关系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它的"大脑"和"心脏"却要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专家呼吁,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不能没有创造,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迫在眉睫。
总体发展向好"心脏"部件尚缺
"十五"期间,我国机床产业发展十分迅猛。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5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60亿元人民币,是"九五"末期的23倍;产品销售收入1213亿元,是"九五"末期的239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在去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中,金属加工机床销售超过400亿元人民币,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销售额已居日本、德国、意大利之后,排名第四位。
据国内数控专家介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已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其中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目前,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已先后完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十五"期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实现了超高速发展。其产量2001年为17521台,2002年24803台,2003年36813台,2004年51861台,是2001年的3.7倍,平均年增长39%;2005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59639万台,接近6万台大关,是"九五"末期的424倍。
业内人士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机床行业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迅猛、外商投资企业增长速度加快所致。
与机床发展迅猛的现状相比,作为机床"心脏部件"的数控系统,2005年销量虽然超过3万台,但处于低档的经济型数控系统占据较大比重。业内专家不无忧虑地表示,国产数控系统近几年虽有很大发展,但仍无法阻止进口数控系统垄断的局面。
从2002年起,我国就步入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国和最大进口国,仅以2004年为例,我国机床消费量占世界机床产值的20%,2005年消费量仍在增长。在我国机床消费额中,进口机床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绝大多数是数控机床。
国内中高端数控系统被德、日垄断据了解,长期以来,国产数控机床始终处于低档迅速膨胀,中档进展缓慢,高档依靠进口的局面,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需要的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受制于人。究其原因,国内本土数控机床企业大多处于"粗放型"阶段,在产品设计水平、质量、精度、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5-10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差距则达到了10-15年。同时我国在应用技术及技术集成方面的能力也还比较低,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制定相对滞后,国产的数控机床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我国的数控机床产业目前还缺少完善的技术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高。更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少之又少,制约了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进口的数控系统基本为德国西门子(SIMENS)和日本发那科(FANUC)两家公司所垄断,这两家公司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在国内尚无自主知识产权高端数控系统替代的前提下,西门子和发那科拥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加上高性能数控系统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外对出口中国的数控系统始终有所限制,甚至像五轴联动以上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绝对禁止向中国出口。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分析,目前国内高端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有所欠缺,与国外差距较大,大多数还要依靠进口,但进口已呈现逐年减少之势。中低端数控系统,国内完全具备生产能力,且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吴柏林说,进口数控系统垄断国内中高端市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某些技术质量方面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是市场对国产数控系统的认可度不高,结果导致数控系统企业规模上不来,国内数控系统企业年产中高端数控系统产量不过几百台,好一点的上千台,但西门子和发那科的年产量都在几万台和几十万台,基本上垄断了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市场。产量上不来,技术质量和稳定性就很难提高,成本更是降不下来,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样就更没办法上规模了,形成恶性循环怪圈。专家们说,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国防安全来讲,我国都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数控系统。如果没有"中国芯",就要让人牵着鼻子走,你没有跟他讨价还价的资格;更为重要的,五轴联动以上的数控系统用于军事上属国家的核心机密,人家是不会轻易卖给你的。
应当指出的是,国外知名数控企业在华扩张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已经从过去简单的技术转让发展到现在的合资建厂,在销售和售后服务上包括进行先期的市场培育,向用户无偿提供产品和培训技术人员;通过降价等市场策略增强了竞争力,使得一些已经技术成熟的国产数控系统很难打入市场。这种"心脏病"问题体现在今年2月上海举行的"2006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应用在国产机床上的国产数控系统却是凤毛麟角。
还有一个谁也不愿说透的原因,应用进口高端数控系统的企业,可有机会出国培训;销售"西门子系" 和"发那科系"的企业技术人员待遇高还有销售提成,仅2004年发那科和西门子在华销售的数控系统就分别达到1.2万台和7000台。而应用国产中高端数控系统,企业经营者要担负"稳定性、可靠性、精度差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打消用惯了进口数控系统企业对国产系统的疑虑是很难的。
要走产、学、研之路
专家指出,我国数控机床和世界发达国家机床的重要差距就是铸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精度和直线度误差。经过"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与"863"数控产业化项目,我国形成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产业化基地,所生产的普及型数控机床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在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与国外先进相比还属技术跟踪阶段。大中型加工中心的主要技术指标、效率、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
面对这样一个突出问题,专家提出,发展具有重要经济、战略意义的数控系统产业,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对数控系统生产企业给予支持,比如采取资金倾斜、增加投入、贷款贴息、减税等措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国产数控系统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要采取鼓励措施对使用国产数控系统的用户进行奖励,增强用户使用国产数控系统的积极性,如增加购买国产数控系统时的信贷支持等,以打破进口数控系统的垄断局面。
也有专家提出,要走产、学、研之路,促成国内的数控系统厂、科研单位和机床厂结成战略联盟。专家建议,在保证其技术开发投入的情况下,研发基地可以设在数控系统厂或数控开发公司,生产基地设在机床厂,由自已开发研制、自已采用系统开始起步,以考验其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然后逐步向整个机床行业和其他数控机械企业辐射。这样可以从一开始就具有稳固的技术基础和稳定的市场需求,一步步替代进口数控系统产品,推动国产数控系统健康发展。
专家指出,目前国际机床市场的消费主流是数控机床,世界数控机床消费趋势已从初期以数控电加工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为主转向以加工中心、专用数控机床、成套设备为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方向,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家电、纺织、农机、环保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对数控机床的需求继续攀升;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为精密、高效、专用数控机床开辟了新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十一五"期间,国产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将从十五末期的26.9%上升到50%以上。这就为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中端数控系统提供了宽阔的市场空间。
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认为,国内外数控机床竞争的焦点在于其产品的水平、价格和服务,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才智力的竞争。谁占有了人才,谁就占有了优势。由于数控系统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计算机应用科学,我国不但人员数量不足,而且现有人员的软件开发能力也不强,能将软件设计和加工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他建议,国家应建立人才保护政策,加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外流;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数控系统给予重奖,加快其开发、研制、推广、使用的速度,尽快缩小我们与国外在开发能力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