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据了解,为迎接奥运,北京要在2008年6月底前,实现全市高速公路的ETC收费。可见自主开发集成的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和应用价值。不停车收费在中国刚刚起步,开发研究适合国情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不但能够节省引进国外系统的成本,而且通过自主开发,掌握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里的核心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
导语:告别收费站前的漫长等待,高速路应用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 实现畅通快捷的智能交通。
主持人: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是既轻松又畅快,不过到了高速路收费站前可就不一样了。收费站前常常会排起一条长长的汽车长龙,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停车交费真是既麻烦又耗费时间,要是可以不必停车交费,一路畅通的通过高速路收费站,那该多么惬意啊!哎,如今我们的司机朋友可以真正体会这种畅通而过的智能收费服务了!
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首都机场高速路的日通行量不断增加,机场高速路的通行压力导致收费站拥堵状况日益严重,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那些经常开车进出高速路赶时间的人们了。
司机:被堵了几次,堵得比较烦,因为走高速路肯定都是有急事,在交费的时候排出好几百米的(车队)觉得特别不划算,时间都耽误在这儿了。
现在人们越来越渴求一种更安全、更舒适、更快捷的收费方式。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首都机场高速路率先采用了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又简称为ETC。ETC,是英文电子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的缩写。
刘曼琪
速通公司客户部经理:ETC收费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免停车、免现金,人工收费一辆车从进入收费站到起步离开大约需要6-8秒的时间,而现在ETC收费完成这个过程只需要不到1秒钟,提高通行能力4倍以上,解决了人工收费的堵塞问题。同时,通过收费站不再需要停车,增加了车辆的舒适性而且不用起步停车,也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污染。
主持人:如此便捷的收费站,不仅能大幅缓解高速收费口的拥堵压力,而且迎合了如今人们讲求效率的心理。追求高质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自然需要有高端的科技作为依托。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是如何实现便捷应用的吧!
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车道控制器、通行信号灯、报警器、车道摄像机、信息显示牌、电动栏杆、读写器和天线。当装有ETC识别卡的车辆驶入专门的收费车道时,车道天线以微波通讯方式与ETC识别卡进行双向数据交换,从ETC识别卡上读取车辆的注册信息号,并把相关信息上传到管理中心,完成一次收费。当然,用户在使用ETC专用车道之前还需要办理一定的手续:填写一份ETC专用通道业务登记表,提前预交一定的通行费,获取一张ETC速通卡(展示过程00:26:11:01),然后只要将这张速通卡贴在汽车的前风档玻璃上,再经过收费站时,您就无须停车排队等待交费,只要保持一定的车速和车距,就可以很快由专用车道通过收费站,真是一种潇洒畅通的全新体验。
速通卡使用者:时间上比较快一点,(以前)要等5分钟,现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主持人: 把它作为智能交通(ITS)优先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外成功的案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了,如澳大利亚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香港的电子收费等等。早在1996年,北京首都机场就率先从美国引进这项系统,然而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在系统的维护和扩展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如今在这项技术方面,中国已经开始走上了自主开发之路!
由中国自主开发集成的ETC系统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进。首先,新ETC车道通行效率最高可以达到1200辆/小时以上。其次在原信号灯提示的基础上增加了语音提示、液晶显示,使用户在通过车道时,就可以直接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状态。您也不用担心速通卡在经过车道时的读取能力,因为它的识别率可以达到99.98%以上。另外新系统的成本仅为全套引进的六分之一,且使用和维护、维修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性价比大大提高了。并且由于是完全自主研发,其设备与其它系统更容易兼容,也更方便安装。
李润霞
速通公司经理:目前,速通车道的通行量在不断增长,平均日通行量达到7000次以上,最高可达到9000次。随着客户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现在每月的发卡量达到500张左右,累计现在(发卡)一万两千张。
ETC技术全面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服务领域也在逐步延伸。根据市场需求,ETC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了居民小区智能停车场管理等领域,与机场路的ETC系统实现了一卡通行。小区智能停车场管理,对于进出车辆自动识别、记录、管理,实现不停车快速通行,大大提高了车辆在上下班高峰进入小区停车场的通行能力。
李剑
工程师:系统采用无线微波远距离读取设备,也就是俗称的“RFID”与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相结合,即可以在各种高速公路、停车场快速建立不停车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各类商业服务区、智能小区,实现相同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可以与机场运输、物流管理、动态称重等相结合,实现高层次的应用,在香港已经得到了很好拓展,全港47条隧道全部使用了这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