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的一天,想从虹口公园去徐家汇的你在家打开网络,输入出发地、目的地以及出发时间,一串专门为你安排的出行计划立即一目了然:几点几分到什么地方换车,下班车将会在几点几分到达,公交、轨道交通的间隔班次如何,在不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预计几点几分能到达目的地,全程花费多少时间……
昨天下午,城市交通专家、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未来的公共交通线路查询不仅能告诉你要换乘的线路,还将为你考虑车辆的运行速度、运行间隔以及最短的出行时间。”他说,随着本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控制等体系的日渐成熟、精确,市民在出行前便可通过网络来制定时间上比较精确的出行计划,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时间。
但是,在市民享受智能交通准确预测出行时间所带来便利的背后,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数据采集体系来支撑。而这个数据采集体系,将不仅包括公交、出租、轨道交通,也包括高架、城市道路、公路,还包括交通管理等方面。只有当这一体系完整地建立起来,各种数据分析才有客观依据,才能准确预测出行时间,
“比如预测公交出行时间,主要是由公交车上的车载智能设备即时采集车辆运行速度等数据,传输到公交控制中心,该中心再结合公交车所经路段的交通拥堵情况等数据,以及类似时段的历史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来进行预测。”杨东援举例说,这就需要各部门分别采集到的数据,能够通过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共享。
“但是,现在的数据采集系统很不完善,覆盖面太小,很多动态的交通信息都无法采集。”据杨东援透露,目前交通、市政等政府有关部门所制定的智能交通五年规划中,首先明确的就是要大规模扩展交通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公交车、出租车继续配备车载智能设备,高架诱导系统也逐步向干线道路扩展,“如果都能按计划顺利推进,五年后将有能力进行比较完整的数据采集。”
与此同时,为实现各部门交通信息之间的数据共享,一个包括公交车、出租车、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交通行为管理等所有与城市交通相关内容在内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已在着手建立之中。但是,由于全市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因此尚无法对市民提供网上制定出行计划的服务。
杨东援同时表示,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下,今后还应在政策等方面,吸引信息服务商愿意增加投入为市民提供数据增值服务,“当然,由于基础信息数据都是政府提供的,因此政府部门也要对增值服务的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不能让信息服务商利用公众资源来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