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的归于市场”,“让规划的回到规划”。这是多位参与电力“十一五”规划的专家们所提出的意见。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根据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组织相关机构对《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滚动调整”。“滚动调整”即根据电力供需形势和国家整体需要进行的调整。上述规划已于去年获国务院原则通过。
从2000年的“三年不上火电项目”到2004年的“批发”建电站,再到目前的“供需拐点”,电力行业一直在短缺与过剩之间摇摆。
“电力宁可过剩”
据国家电网公司预测,2007年我国电力供需将实现总体平衡,但“十一五”期间用电依然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在7%-10%之间。
相应的,我国电力工业“十一五”规划安排投产规模为1.65亿千瓦左右。投产大中型项目1.5亿千瓦左右(年均投产3000万千瓦)。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说:“十一五”期间电力市场供求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电力最近一次从短缺到富余的转换只用了三年。在电力装机方面,从2002年底全国电力装机3.5亿千瓦,到2005年底激增至5亿千瓦。仅2004年一年就新投产机组5100万千瓦,差不多相当于新中国头30年投产的总和。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电力需求减速,连缺电最紧张的华东,也出现了电力装机过剩的声音。
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去年起,全国所有装机在60万千瓦以下的火电机组,70%都在亏损。
有人据此预言第二轮电力过剩已经来临,而且“将持续三年”。
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说:“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产业,应该超前发展,电力过剩是有些损失,但远没有电力短缺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大。电力发展还是要有长远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一些滚动调整。”
“‘十五’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经验与教训。”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认为,“不能完全根据国民经济的起伏来规划电力发展。因为国民经济受各种因素影响,电力供应的偏紧偏松是正常的,刚好配合很困难。既不能大面积缺电,也不能发电小时数降低太多,要保证稳定、超前,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发展。”
周孝信院士说:“我们不妨大致算一下长远的电力需求。2050年的电力容量要有24亿千瓦,因为那时中国16亿人口,人均容量1.5千瓦,不算高,只达到现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曾经算过,把各种能源的最大开发可能性综合考虑之后,尚有6亿-7亿千瓦缺口,还要靠新能源来平衡。”
据了解,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新能源发电安排投产100万千瓦。
电价信号引导“合理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动经中心副总工程师蒋丽萍参与了“十一五”电力行业规划的研究工作。蒋丽萍说,规划只是给出一个思路上的信号,在现实中,还是要靠宏观产业政策来界定具体的负荷需求是否合理,除此之外,只能靠电价机制来进行调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现行的电力价格存在非经济因素,对于需求侧管理,对于节电不利,例如,现在成本高的民用电价格反而最低,商业用电的电价又太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
要消除这种非经济因素,除了电价机制改革别无他路。目前,电力供需出现拐点,正是电价改革的良机。
专家们说,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微观层面上,应充分信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电价改革,尊重每个市场主体理性决策的权利,让市场的归于市场。宏观层面上,则应着眼于长远,充分了解我国资源秉赋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从一时的供需波动中有所超脱,让规划的回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