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装备世界”,是瑞典斯凯孚公司近年来一直倡导的发展理念。在斯凯孚北美总部,几位中国记者不约而同地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我们在北京南口有一家合资企业。这家企业成立9年来,在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这就是知识技术为客户带来的效果。”斯凯孚汽车部总裁特瑞格·斯坦回答。
在该公司技术中心参观后,记者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记者在这里看到,他们不仅对产品进行一般性的常规试验,而且对使用的原材料还要进行各项指标的试验分析,包括钢的硬度、几何测量、金属成分、原材料结构对热处理的要求等等。部分试验室所做的项目及使用的设备,就如同大学的化学试验室那么齐全。
斯坦表示,斯凯孚的远瞻就是用自身的知识装备世界,这知识是近100年来他们与全世界各行各业精诚合作积累的经验。他们要通过斯凯孚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向客户传递这些知识。
那么,中国客户是不是也能得到同样的对待?对此,斯坦做了肯定的回答:“我们完全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开发产品。只要中国企业有需求,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入中国。”
但他又直率地告诉记者,一些中国企业对采用新技术并不积极,顾虑很多,担心成本会因此有压力等等。比如他们现已开发出第三代轴承和单元,但中国汽车业普遍采用的仍是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产品还相对较少。这与欧美企业纷纷追求新技术、新产品的做法很不同。
据介绍,斯凯孚还在追求新技术的同时,力求降低成本。为此,他们进入中国后,就一直致力于加快供应商本土化的进程,10年后的今天,其90%的供应商已实现了完全的本土化。他们的目标是到2008年,产品100%实现中国本土配套。中国本土供应商生产的产品能达到其“知识技术”的配套要求吗?对此,斯坦表示,他们考核供应商有一套很复杂的体系,不仅包括技术水平方面的考察,还包括质量、财务等多方面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从中国采购的零部件产品完全能达到这个要求。此外,本土化的好处是供应商的响应速度快,从而大大降低了配套成本并提高效率。
斯凯孚是较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部件企业,但斯坦认为这还不够,他表示要进一步加快中国投资步伐。除了正在建设的两个工厂外,他们打算再通过并购企业的方式增加投资。
对于“独资和合资企业哪个模式更好”的问题,斯坦认为各有千秋。“以前我们不了解中国市场,采取合资的方式可以更快地融进这个市场,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几家合资企业运营得都很好,而且都是双赢。现在我们对中国市场很熟悉了,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能建立合资企业。”他说。
据悉,到今年,斯凯孚公司已有99年的历史。目前其在中国拥有5家生产工厂,还有两家在建,今年将陆续投产。该公司去年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达到5.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