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和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根基。一国装备工业的发达程度,是国家工业和科技水平的标志。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一个不良倾向,就是各地方把吸引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制的主要途径。在地方政府鼓励下,跨国公司乘机加紧并购国内各地方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他们凭借“500强”的实力和非凡的公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将其纳入合资企业,力图控制企业经营权,逐步迫使中方退出,最终达到消除潜在竞争对手、垄断我国市场、压制我国技术进步的目的。
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我国工业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我国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的基础将被侵蚀殆尽,中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方针将失去前提。
改革是为了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不能以牺牲国家的根本利益作为代价;开放必须坚持自主互利原则,不能让民族工业伤筋动骨,不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本刊为此集中刊发了五个跨国公司加紧并购我国骨干企业的相关案例。
案例一
外商来合资的目的不是想把电机产业做强做大,只为占领中国市场,或通过流通戏法赚钱
大电机嫁错了郎二电机为人做嫁衣
原大连电机厂(简称大电机)成立于1946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也是中小型交流电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合资前,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1993年起,由于种种原因,大电机开始亏损,资产负债率达到86%,被迫举债维持经营。如何拯救这个金牌国企,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当地政府下达了消除亏损企业的年度指标,大电机被列为重点对象。当时招商引资盛行,尤其是吸引外资参与拯救国企。1996年,大电机找到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希望通过合资寻求出路。
1997年4月,大电机和新加坡威斯特签了合资协议,成立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合资的外方原是大电机的客户,是一个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企业管理经验的“四无”电机经销商。合资企业放弃了国内市场,外方在境外又设立一个公司,向国内合资企业高价倒卖原材料,并低价收购合资公司的产品出口。尽管合资企业经营糟糕,一直报亏,但知情人透露,外方每年从合资企业赚走1200万美元。
外方通过垄断购销渠道做亏损的惯用手法,很快掏空了合资企业。并且仅3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公司独资后一度放弃了整机制造,改做电机散件。曾经的金牌电机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