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中国印刷机械企业发展的几种成功模式

中国印刷机械企业发展的几种成功模式

发布时间:2006-02-04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印刷机械企业

导  读:

“一流设备看德国,二流设备看日本,三流设备看中国”。对每一位关注印机业的人来说,这句话甚至由这句话衍生出来的种种演绎版本并不陌生。

  有人说,中国印机业是悲哀的,即便到了今天,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依然没有较大的突破。

  也有人说,中国印机业是坚强的,从不言放弃,靠着自主的力量开发出了数以百计的品种。

  还有人说,中国印机业是好学的,善于利用外力,与巨人牵手,提高起点。

  将不同视角中的中国印机业连缀在一起,也许就是中国印机业技术现状的全貌了。差距客观存在,必须正视。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国产印机企业为缩短这些差距,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与尝试。无论合作、引资还是跨国并购,在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借力是途径,突破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最终结果。

  北人模式

  “要了解国产印机业技术突破现状,先从北人、上海印包开始”。

  在中国印机业,北人、上海印包就如同两面旗帜。这是约定俗成的说法,更是两大集团实力的见证。在2003年印机行业42家主要企业销售收入统计中,仅北人、上海印包就占去了半壁江山。63%的份额,令其他企业只能望其项背。“如果说上海印包是一个联合舰队,北人则是一艘航母”,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顾问韩晓良打了个比方。

  在早期的技术发展战略中,北人更多地是注重“内向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北人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吸收了一批经营较为困难的企业,注入自己的产品,很快,在规模上,北人急剧扩张,员工人数从千人扩展至上万人。但是除了输出产品,在核心产品的后续研发和创新上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于是后期的北人开始尝试外向型的技术发展战略。

  21世纪的最初几年,是北人与外方(主要是国际知名厂商)接触最密切的时期。媒体上、企业网站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字样:某某国际厂商总裁到北人参观交流。频繁的对外交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背后的寓意,尽管这些举动在事后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结果。与外方保持频繁接触的同时,在关键技术的提升上,北人也在尝试其他的合作方式。比如,在单张纸胶印机方面,北人积极引进智力,联合国外专家对重点产品进行开发和改进。其中一个动作便是集国内外专家的技术力量,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开、四开四色胶印机的设计研制。比如,在卷筒纸胶印机方面,北人尝试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

  2002年,北人与美国GI公司合作开发了578规格商业印刷机。而在印前、印后等原非强项的领域,北人亦采用了多样的合作开发形式。以OEM方式在国内销售TSK(日本东京出版机械株式会社)的无线胶订联动线;与美国合作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竖式烫印模切机;与赛天使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生产彩色喷绘机,并计划用数字化技术全面改造北人产品,率先在包装印刷领域实现;成功受让日方骑马订联动线技术,使北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开了国内市场,而这项技术现已成为印后的主导产品。这些见诸于媒体的报道,或许只是北人借力突破之冰山一角。

  “印机制造的核心技术其实是在胶印机领域。北人时刻也不能放松对胶印机制造技术的提升,在我们看来,这始终是最重要的方面。”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陆长安强调。

  上海模式

  “上海印包能够走到今天,合资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电气集团印包机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戴园伦说道。在借力模式的选择上,上海印包与北人走的是并不相同的两条路。印机行业里最早和最大的合资企业均诞生于上海。由于合资时间早,力度大,成效显著,上海印包亦被誉为“印机行业的合资样本”。

  “对合资企业的认识其实是一个过程,”戴园伦介绍,“早期的合资方式基本都是中方控股,外方参股。借助外方的资金和机制,而市场、技术则依靠我们自己。按照这样的模式,上海印包拿出优质资产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亚华在内的一批合资企业。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上海印包开始尝试另外的合作方式,寻找‘三有’(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合资伙伴,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也倡导这样的做法,于是我们找到了美国高斯,同意由美方控股。1993年,上海高斯成立。”

  如今除亚华、上海高斯外,上海印包集团旗下还拥有了紫光、光华、申威达等数家合资公司。这些公司专攻领域各有不同,如上海高斯以印报机生产闻名,光华主攻胶印机领域,申威达则注重切纸机生产。在2004年1~3季度印机行业48家主要企业销售收入前10排行中,上海印包下属合资企业全部入围。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光华和紫光的股权调整反映了中外合作双方在战略中的共同需要。”戴回忆这段历史时说道。

  既然是摸索,有成功的经验,必然也会有失败的教训。延安机械厂或许算得上是最为典型的例子。据介绍,这是国内最早做单张纸胶印机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为四开单张纸胶印机。合资以后,因为经营不善,已经不复存在。“不能说合资就解决了问题,合资只不过解决了机制和资金问题,关键是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准和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市场和效益。”有分析者指出。

  作为中国印机业最大的合资企业,上海高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牢牢占据了“出口大户”的位置,以2004年为例,在前三季度,上海高斯的出口交货值超过1.3亿元,占据国内全部出口额42.3%的份额。由于投资效益不错,美国高斯的CEO给予了上海高斯很高的评价,将其比作“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上海高斯的出口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对其发展质量,业内却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便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有人士指出,十多年的合资历程,上海高斯多数时候是在扮演一个“代工车间”的角色,核心技术仍然掌控在外方手中,这显然有违合资初衷;还有人说,合资后,上海高斯的产品质量确实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在档次上并没有新的提升。

  相关人士显然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在其看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制造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做好学生,尽快发展。可能你自己没有感觉到,其实你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了。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表现不好,美方是不可能把SSC拿到中国来制造的。”

  秋山模式

  没有镁光灯,没有华丽的宣言,一个普通的交接仪式之后,中国印机史上的重要一幕却就此开启。2002年1月,上海电气集团与晨兴集团联手收购“申请民事再生”的国际知名胶印机制造企业日本秋山。看似简单平常的资产重组举动,其实是对中国印机企业探索借力途径的另一种诠释:通过直接收购外资企业,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对渴求先进技术的中国企业而言,秋山模式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摹本。

  秋山模式同样得到了业界的认同,采访中不止一位专家向我们恳言,秋山案例值得多写几笔。“没有花太多的钱,又可以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利用国内的市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业界一位人士对此颇为赞许。

  众所周知,制造业突破的关键是核心技术领先。合资企业风险虽小,但“与巨人牵手,却不一定能成为巨人。”在输入什么、生产什么方面,外资控股方掌握着绝对的发言权和主导权。核心技术牢牢地控制在外方手中,“无法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企业自主品牌日渐式微。轿车制造业便是前车之鉴,放眼望去,满大街跑的几乎全是外国的牌子,中国的自主品牌却没有几个。

  引资模式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既然请进来的模式存在问题,走出去情况又会怎样呢?

  作为秋山收购的直接操作者之一,胡雄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收购秋山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光华的快速发展。按照他的说法,要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必须全面、系统、有步骤地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引进与消化。

  时光荏苒,3年过去了,秋山收购到底给光华带来了多大的推动,从知情者的只言片语中,或许能找到答案:其一,光华承接了秋山的部分外发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光华严格地按照秋山的质量标准,对每一个零件进行周密检验,并设有专门的质检班子完成这些工作。半成品还要送到秋山那边去检验,待合格后再组装好,运回中国。其二,光华曾派出技术人员去秋山学习,而秋山的主要技术人才也曾亲赴上海,进行指导交流。

  “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差距缩短至3年左右。目前我们也在对光华进行各方面的改造,计划用比较短的时间使光华的印刷机能够部分替代进口。”有关负责人雄心不已。

  按照负责人的构想,“如果时机合适,会把光华与秋山整合为以上海为总部的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一个国际知名的专业化生产印刷机械的基地,在日本建成一个拥有世界最先进印刷机械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制造以及全球营销的基地。”若这一计划能够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印机企业跻身更高档次将不再只是梦想。

  中国印机业进入国际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光华已经起航,尽管比之世界级一流公司仍有太多的障碍需要跨越。

  不过,对于更多的印机企业来说,秋山或许只能是个特例。且不论机遇的可遇而不可求,仅就必备的3大硬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显然也无法与上海印包比肩。

  类似的问题还有:这些并购过来的企业大多都是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收购之后能否救活它们,能否吸收其关键技术为我所用,又能否以其为核心进行产业链上的整合,都需要操作者深思熟虑。

  “跨国并购,在印机行业,整体来说尚不成气候,但总算是拓展了一种途径,开了一个好头。”有专家总结道。

  小企业的另类探索

  无锡宝南以凹印机制造商身份起家,而其为人所关注,却是因为近两年在印报机领域取得的良好业绩。印速达4万张的无轴小型印报机的推出,一度成为报纸印刷领域的焦点事件。

  中山松德是国内凹印机制造领域的佼佼者。2004年3月,由其开发的SDP650型无轴传动高速纸张凹版印刷机通过专家组鉴定,其300米/分的运转速度据说创下了国产凹印机最高速度记录。……

  在国内印机行业,有着一批类似无锡宝南、中山松德的民营企业,规模虽小,数量也不占多,但发展速度很快,且在产品创新上屡有惊人之举。

  不具备大企业的资金实力与各种资源优势,对于各自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他们的运作模式又是什么?

  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找到答案,虽然最终因种种原因没有如愿,不过,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也有所收获:

  第一,善于学习。从产品层面来看,如果说这些企业的早期产品还带有相当程度的仿制,现在的产品则以自主创新成分居多,有些还巧妙地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结合了起来。这些企业还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一家民营企业将公司的新品开发战略有针对性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向日本、韩国学习,开发出具有亚洲风格的产品;第二阶段,向国际领先水平看齐,开发出具有欧洲风格的产品。

  第二,重视研发。这些企业具体的研发投入是多少,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公开的资料来看,在有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占到员工总数的1/4。这一比例或许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

  第三,起点高,定位高。敢于下大气力,尝试领先技术,无轴技术的推出便是明证。

  第四,不言满足。虽已在现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仍图谋更大领域的发展,比如无锡宝南进军中型印报机领域,中山松德准备将无轴传动技术全面应用于凹版印刷机领域,在一两年内为折叠纸盒印刷加工、软包装印刷加工等4大领域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还有一些以胶印机生产为主的企业,如中景、多元等,意欲在附加值更大的对开幅面上有所作为。

  也许还有第五、第六……小企业在技术突破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于国产印机业的整体进步而言,同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ca800.com/news/d_1nrusj6oan0lm.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维达年产4万吨生活用纸与银团签约

下一篇:中国食品包装机械业将看涨十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印刷机械企业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