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科技部节能示范楼建成之后,有一件事让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杨国雄颇为烦恼。“三年了我们一直在跑,但是直到现在仍没有结果。”
困扰杨国雄的就是:在面临现行供热收费体制时,示范楼的节能效果得不到有效转换。换作杨国雄的话说就是,“节省了能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科技部节能示范楼是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在建造之初就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其设计方案曾经过五次国际研讨会的专家论证,并依据北京地区五十年的气象记录,进行了3轮计算机全年实时能效模拟分析。最终采用的方案是对多种设计方案优化选择的结果。
同时,在示范楼的建设过程中,经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出建筑的各项参数,然后根据这个参数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和产品以实现高效节能,而且价格成本也将控制在最经济的范围之内。
所有这一切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节能。
冬天的烦恼
“示范亚太地区”的高标准,使示范楼建造之初,就确定了节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奋斗目标。然而,当节能72.3%的目标实现之后,杨国雄的心里并不轻松。
“取暖费按照建筑面积收取,节能示范楼节省下来的热能,并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转换。”杨国雄介绍,科技部节能示范楼采用的是数字化楼宇自控系统,运行状态、能源消耗、实况数据均可以在中央控制室的计算机中得到反映。能源消耗曲线时刻反映出大楼的能源消耗状况,但是这些在现实的供热收费体制面前依然显得苍白无力。
按照现在的计量收费方式,示范楼还是要按照面积(13000平方米)缴纳相应的取暖费。“实际上,我们根本用不了那么多”,根据杨国雄提供的数据,该建筑缴纳的取暖费和实际使用之间有三倍的差距,这意味着:节能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节水可以少缴水费,省电可以少交电费,但是在供热缴费方面,节能示范楼节省下来的能源,并没有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他说。
其实,有着类似遭遇的也远远不是科技部节能示范楼一个。
当记者把相关问题抛给当代置业集团总工程师陈音的时候,立刻得到了他的反应:在当代的MOMA节能住宅项目中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我们更期待热改”
作为节能建筑开发商,我们更希望按实际使用热能收费的方式能够早日实现”,陈音表示,“当代万国城现在也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他介绍,现行的民用住宅供热收费主要有三种:由市政公司供暖,每建筑平方米收取24元;小区天然气供暖为每平方米30元;燃煤供暖每平方米16元。但是,依据当代集团的实际测算,节能建筑可以实现每平方米不足十元。
“在当代万国城曾经做过热改试点试验,但是试验的结果却不得而知”,陈音认为,现行的收费方式非常不合理,既不能调动各部门参与热改的积极性,对节约能源而言也是一个消极因素。
建设节能建筑的初衷,是节省运行费用。但是目前在供热收费方面,实现现实经济转换恐怕还不太可能。当记者拨通北京热力集团的电话时,该单位人士表示,面对公共建筑每平方米30元、民用住宅每平方米24元的资费标准,热力集团仍然是亏损。即便是改为计量收费,出现改观的可能性也不大。“背着、抱着一样沉”的现状,使供热公司参与热改的热情并不高涨。
据了解,目前多数的供热单位执行的依然是按建筑面积收取取暖费的标准。虽然在少数试点单位进行改革,但是像科技部节能示范楼以及当代万国城这样的建筑,显然不在该范围之内。
供热体制改革,或许是消除这一尴尬的有效出路。
近期,建设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八个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城镇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确定合理热计量方式,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以及随建筑节能改造同步进行热计量系统改造等相关议题,已经列入了近期工作日程。
一旦转换热计量方式,节能建筑也将成为最先获益者。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表示,供热体制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真正落实实施却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突破外围
事实上,供热计量也仅仅是节能建筑面临尴尬的一个方面。以科技部节能示范楼为例,除了在供热缴费上碰到了麻烦,示范楼后期的维护运行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
大楼建成之后,清华大学曾对其进行实地检测。检测中发现,节能建筑的管理并不十分到位,对节能建筑的后期维护也远远没有跟上,甚至存在对节能技术产品调配使用不当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建筑的节能效果。
另外,在示范楼建造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测算软件,也是由美方提供的,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成熟软件可供使用。杨国雄坦言,虽然目前国内相关机构已经引进了该软件,但是我们面临的更大问题是,缺少支持软件测算的相关数据,例如周详的气象信息。
科技部节能示范楼的设计师之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建筑设计所总工程师高霖在经历了此次设计之后,感触良多。“做好节能建筑需要多学科技术、多部门环节的相互沟通和配合。此楼的设计建造对他起到了重要的教育意义。”他坦
言。
业界专家表示,建造一个节能示范楼,需要的是设计机构和施工单位等方面的协调努力,但是要想促使更多节能建筑的出现,恐怕就要在广泛范围内为节能建筑拓宽道路,扫清外围障碍。“当建筑节能工作进展到更高一个层次的时候,思维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突破了节能建筑的外围困境,推广建筑节能才可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