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简称印工协)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于12月3日在京闭幕。此次会议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针对印刷业目前出现的新的产业格局,确立了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
[B] 印刷业的新格局[/B] 印刷业作为人类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重要产业,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工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已形成了包括书刊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商业印刷和特种印刷等门类齐全、能基本满足各行业需求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产业部门。据统计,我国印刷企业共有92000余家,从业人员350万人。2004年印刷工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其中,印前169亿元,书刊印刷707亿元,包装印刷981亿元,报纸印刷459亿元,外来加工220亿元,其他264亿元。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印刷业的产业格局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这首先就表现在区域性印刷产业带正在形成,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印刷中心。
同时,印刷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快,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受到抑制,印刷产业经过长时期高新技术和装备改造,已形成了一批装备先进、质量上乘、竞争力强的印刷企业集团。其中,包装印刷行业近几年更是发展飞速。
此外,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已经到来,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普及;高效一体化的印刷流程正在不断开发完善,推动了印刷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
而且,目前印刷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合资、独资印刷企业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印刷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也愈加明显。
针对目前印刷业发展新形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许锦枫说,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设备的高效多色、印后设备多样自动化和印刷器材的高质系列化是近十年来印刷设备与器材发展的方向。
[B] 坚持“大印刷观”[/B]
实际上我国印刷设备及印刷器材行业却一直未能追上印刷业发展的步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印刷设备及印刷器材经历了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阶段;90年代进入合资合作、企业整合和资本重组阶段,从而加速了我国印刷设备及印刷器材的升级换代。同时,在生产能力与产品水平方面也得到较快提升。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共有400余家,总产值达到98亿元。
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印刷设备及印刷器材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是,该行业高档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据统计,2004年进口印刷设备达到17.4亿美元,出口仅仅2.74亿美元。
针对这种全行业落后的局面,许锦枫的看法却很乐观。他认为,尽管高档产品还依赖进口,但我国的印刷技术已开始向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校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方向发展,这在未来必将推动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进步。
许锦枫的观点显然代表着整个印工协的理念,在此次会议中,印工协正是基于对行业的乐观态度确立了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该目标大体为: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左右。到2010年,我国印刷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400亿元。
二是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与特色,将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建成各具特色的印刷基地。
三是推进印刷数字、网络化进程,研制先进、高效的印刷技术装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四是印刷设备重点提高多色高速胶印机的质量和可靠性;发展柔性版及凹版印刷机品种;实现印后设备多样、自动化,积极开发数字、网络化和直接制版先进设备。
此次会议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印工协理事长于珍特别指出,印工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行业协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它的工作成果不仅表现为经济、技术的进步,也会直接影响到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因此,印工协一定要把行业发展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上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行业工作的实际,坚持“大印刷观”,发挥协会的综合优势,团结各方面力量,继续保持印刷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