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循环水务 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发布时间:2005-10-20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企业资讯
人浏览
[img]200510206421127702.jpg[/img]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 焦志忠)
(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左)与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在平谷新辟水源通水仪式上)
面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这样有利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水生态与水环境,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从制度上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立公平有效的分配协调机制,促进水资源管理利用中的依法有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积极因素。
北京水资源状况及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思考
北京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地处干旱缺水的海河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水资源主要靠境内和上游流域自然降雨。北京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3个月的时间,而且70%以上的降水又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短短的20天内,因而注定了北京资源型缺水的特征。
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北京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年均可利用水资源41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口已接近1500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远低于联合国划定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城市。
持续干旱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1999年以后,北京连续五年严重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50毫米。年可利用水资源为18亿立方米~27亿立方米。2004年降水形势略有好转,降水仍比多年平均少一成,是降水偏少年份。
北京地表水源,密云水库、官厅水库蓄水急剧减少。2004年7月底,密云水库蓄水仅为6.49亿立方米,扣除死库容,可供水量仅2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1.7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仅0.9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0米,连续5年每年下降1米以上。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特殊的战略地位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和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新形势,对北京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水资源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作出如何应对的战略思考。
思考之一:在南水北调进京之前,北京靠自己的水资源,能否保证首都供水安全?在北京6年干旱,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形势下,我们保证了城乡供水安全。不仅保障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还保证了城市河湖环境最低限度的用水,今年终于赢得了水资源两个好趋势:一是密云水库蓄水量6年来首次突破10亿立方米,截至9月16日蓄水10.4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2.2亿立方米;二是官厅水库水质有了根本性好转,去年3~10月份,官厅水库之水到达三家店水闸,已达到地表水Ⅲ级标准。
这两个好转不是凭空得来的,靠的是开源节流。近几年,全市认真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北京市政府颁布了节水令,实施了26项节水措施,全市实行计划供水、定额管理,加大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节约用水的力度。全市用水量由2000年的40.4亿立方米减少到2004年的34.6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由同期的160立方米减少到80立方米。
思考之二:北京节水还有没有潜力和空间?北京节约用水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节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全市节水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紧缺,另一方面浪费水的现象仍屡见不鲜,用水效率还不高。
一是全民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行业节水管理薄弱,用水效率不高,水重复利用率偏低。
二是节水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用水计量统计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不够。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节水产品推广不够。
三是节水的市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全面实行“节约有奖,浪费处罚”措施,阶梯水价还没有全面实行,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用水结构与水资源紧缺状况不相适应,全面节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五是节水措施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居民家庭的节水器具普及率仅40%;再生水和雨水利用量还不大。
这些问题正是节水的潜力所在。北京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任重道远。
思考之三:北京还有没有可利用的“新水源”?回答是:有。有待开发的新水源便是污水。北京全市年产污水13亿吨,其中城市8亿多吨,如果把这些污水转化成可利用的水源,相当于城市年用水量的60%以上。
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应对首都水资源紧缺的出路:一是调水,二是节水。但根本出路是节水。
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和把握水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指导,构建循环水务,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我们对循环水务作了初步探索,所谓循环水务:
首先是指水的自然循环,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再回到大气水。这是水自然循环的规律。顺应这一规律,就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也要避免人对水的侵害。在这一循环中,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关键。只有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才能使水不被污染,能够更多地利用,从而造福人类。
其次是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循环,这是人类活动参与的水循环。这个循环主要包括:蓄水——供水——排水——治理污水——再生水利用。把握这一循环,就要实施水资源的减量开采——高效利用——无害化处理——再生利用。在这一循环中,治污是短板,是循环利用链条中断的环节,因此加快水污染治理,使污水再生利用,这是构建循环水务的又一关键。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循环水务的主题
那么北京应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呢?我以为要把握以下要点:
1.制定节水规划,实行目标管理。针对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我们已经制定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规划。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全面实行计划供水,定额管理,落实节水责任,节奖超罚,用水大户实行合同管理。
3.全面用水计量管理。地表水用水准确计量,实时监测。地下水抽采全部安装水表,计量收费,月统月报。
4.依法管理节水。制定完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法规,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制定行业用水标准,强化政府行政管理,建立节水三同时制度。保证节水工作的实效。
5.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水技术。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控制用水总量;限制用水量大的项目发展,工业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区,市民生活用水全面推广节水器具。
6.党政机关带头,从社会单位用水管理切入,压缩社会单位用水定额10%~15%,严格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全市17690个社会单位严格实行节水“六必须”管理。
7.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逐步提高水价,实现成本管理;按定额供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建立阶梯水价机制,调动节水积极性。特殊行业用水大幅提价。
已经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规划要点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主导,全民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制度。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5年~2006年):目标:应对水资源短缺,确保供水安全
实行计划供水、定额管理、计量管理,社会单位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新建项目落实“三同时”要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0%;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公共场所全部普及节水器具;污水处理率达到70%,再生水利用达到2.5亿立方米。
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目标:为新北京、新奥运提供水资源保证
启动原有建筑节水设施改造,完成30%;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农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0%;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完成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为外流域调水进京创造条件。
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目标: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实现规范的供水定额管理;全社会普及节水器具;规范实现阶梯水价;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业节水、工业节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引长江水到北京。实现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各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是构建循环水务的关键
目前北京市年排放污水13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仅2亿立方米。与前些年相比,再生水利用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污水资源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是循环水务中还基本处于中断的一个环节。
解决这一问题,要点有两个:
一是加快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目前北京市区有8座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日处理能力18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58%,年处理污水4.6亿立方米。
按计划,2008年前市区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6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
今年,建成小红门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2006年底,建成北苑、定福庄、西坝、垡头、五里坨等五座污水处理厂。
北京市区现有污水管线2440公里。2008年前规划新建污水管线756公里,计划每年建设200公里。到2008年,污水管线将达到3200公里。
二是扩大再生水利用。目前北京市区已建成中水厂4座,日产中水25.5万立方米。
按照北京市市区再生水利用规划,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10座中水生产厂,中水日生产能力56万立方米,生产能力提高一倍。
扩大再生水利用的关键是管网,目前市区只有中水干线170公里,覆盖率不足30%,而且支户线不配套。今后计划每年建设100公里,2007年达到470公里,基本覆盖市区。2008年再生利用率将达到50%以上。
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不仅是循环水务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循环水务,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不仅需要水务职工的创新和建设,更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利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我们可以找到水的循环利用的途径,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科学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