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国,其电力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仅2004年新增了5100万千瓦,预测2005年新增发电装机将达73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2004年为4.4亿千瓦,目前在建装机容量估计在3.3 亿千瓦 大部分将在三年以内投产发电。电力装机容量可从2002年底的3.6 亿千瓦提高到2007年底的7.2亿千瓦,五年内增长1倍。假定这两年没有大量新批项目,又假定电力需求仍按每年约13%的高速增长,到2007年底估计装机容量过剩可达10%。
历史上,中国曾经历大规模的电力短缺和过剩。20世纪50年代,电力供需平衡;60年代开始,中国经历了长期的电力短缺。至1986年,短缺超过了总发电量的20%。1997年中国的电力供需再次达到平衡。到1999年,电力过剩约10%。2002年下半年开始,局部电网出现电力短缺,并在两年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国大部分电网。到2005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经历了电力短缺,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
为应对电力短缺,政府从扩大电力供应和降低电力消耗两个方面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增加电力投资,取消用电大户的优惠电价,限制某些高耗能产业项目的过分扩张等。尽管这些短期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但由于电厂建设存在时间差,须到2006年电力才能达到供需平衡。由于经济总量大了,经济对电力的依赖性也由于工业的现代化而加大,历经几年的电力短缺之负面影响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沉重和明显。
电力过度投资原因
现在看来, 2007年电力装机过剩基本已成定局。电力有很强的社会政治敏感性,并直接影响商业投资环境,由此而产生的缺电压力造成了对电源建设的过度投资。
首先,在没有政府的充分约束的情况下,国有电力企业很容易按国企的“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投资超过需要的供电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不容易发挥,但电力严重短缺为“以大为先”的发挥提供了可能。
其次,由于发电项目通常由电力部门与当地政府合资建设,电力企业是利税大户,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在政治与财政上有双重动机在本地区发展电力建设。
再次,国有银行对电力贷款的风险估计不足。以往银行对电厂投资的贷款效益好且偿还资金及时,因此电厂一直是各大银行争抢贷款的对象。银行向发电企业发放贷款的效率总是很高,由于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一些项目有时不仅没有经过可研和环评报告的详细审核,也不清楚项目是否被核准开工,有些电厂项目甚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20%的资本金要求。尽管在2004年初已经被银监会列为几大风险产业之一,电力项目仍受银行追逐,电力企业甚至引以为豪。
资金充足,再加上不现实的增长预期(基于2002年与2003年近15%的增长率),于是,新一轮电力大投资开始了。五大发电公司争相“跑马圈地”, 而地方发电集团由于束缚更小,扩张速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的支持下,国企“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缺电的政治社会压力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项目没有经过审批程序就开始动工。虽然政府在2004年末开始对电力建设展开宏观调控,但由于大量发电项目在建,损失可能已经造成。
在此背景下,仅2004年一年,新开工电厂竟达当年总装机容量的40%。如果按每千瓦5000元的造价计算,2004年开工的电厂建成投产的总投入约为9000亿元,其中违规投资达6000亿元。即使按照发电企业20%的资本金计算,违规电厂投资中,来自银行的资金也将达到48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