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原所长李依依最近以《世纪材料的思考》为题撰文指出,提升传统铸造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采用可视化铸造技术。
李依依院士认为,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同生物、能源、信息技术共同构成了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四大支柱。材料的正确应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福利,反之材料使用不当或质量问题也会导致损失与灾难。从冰海沉船、挑战者号爆炸,到“9.11”事件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倒塌以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等来看,材料使用不当或质量问题是造成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世界材料的发展趋势看,数种关键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航空航天与核动力领域中广泛采用的通用关键材料主要包括奥氏体不锈钢、镍基合金、铝合金、钛合金。这些材料适用性广、一材多用,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关键材料。李依依院士说,中国应该尽早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体系及制备工艺系列。特别是在信息社会,要运用材料制备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即可视化铸造技术,达到省时、省力、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李依依院士强调,发展中国急需的、量大面广的模拟软件,开展多尺度材料制备工艺计算机模拟技术是当务之急。中国铸件产量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01年铸件产量1488万吨,2002年达到1626万吨,2003年为1800万吨,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铸造基地,但是大部分铸造生产依赖经验,工艺技术落后,特别是浇注系统设计一直是沿用几十年前的技术,铸件生产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废品率高、工艺出品率低,大型铸件集中表现出加工余量大和“三孔一裂”(即气孔、渣孔、缩孔和裂纹)缺陷。据统计,中国制造业铸件生产过程中材料和能源的投入约占产值的55%~70%。每生产1吨合格铸铁件的能耗为550~700公斤标煤,国外为300~400公斤标煤;生产1吨合格铸钢件的能耗为800~1000公斤标煤,国外为500~800公斤标煤。中国铸件重量比国外平均高出10%~20%,加工余量大1~3倍以上。中国铸钢件工艺出品率平均为50%,国外是70%。
李依依院士认为,中国铸造业的根本出路是通过大力推广可视化铸造技术,节能降耗,减少环境资源压力,提高铸件合格率和工艺出品率,减少加工余量,实现近终形铸造。可视化铸造技术包括三部分:首先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模拟铸件充型和凝固过程;其次用三维X射线实时观察和监测浇注过程;最后通过实践与模拟、观测的对比,确定浇注系统的设计与改进。目前中科院金属所与英国合作采用可视化铸造技术已在沈阳铁路局叉心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50吨铸钢支撑辊等铸件的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视化铸造技术是用信息化提升铸造业的关键,是改善环境、降低消耗、提高成品率和稳定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李依依院士呼吁在全国推行可视化铸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