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开大学与天津保税区签署合作协议,将在保税区建设我国第一条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试线,使我国成为继德、美、日之后的第四个开展这种电池中试开发的国家,并将形成具备自有知识产权的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
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属于技术集成度很高的化合物半导体光伏器件,由在玻璃或廉价的衬底上沉积多层薄膜而构成。薄膜总厚度约2至3微米,具有高转换效率、低成本、无衰退等综合性能。这种电池是未来的太阳能电池主流产品之一,可广泛应用于大型太阳能电站、节能楼宇玻璃及航空航天等军事用途,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南开大学光电子所开展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有16年历史,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以孙云教授为组长的“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试验平台及中试线”课题组在“十五”期间已获得科技部863计划专项拨款2157万元,以及天津市科委和南开大学的配套资金700余万元。经过3年努力,课题组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薄膜沉积设备,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建立了国际水准的试验平台。研制开发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4%%,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该项目的实验室技术基本成熟,开始进入中试技术开发阶段,预计2006年底完成中试,2007年开始进行5兆瓦生产线的技术开发。
据孙云教授介绍,在国外,德国、美国和日本已经完成了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试开发,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攻关。在国内,此项目已经列入了国家能源战略性高科技发展项目,在“十五”期间的863可再生能源众多项目中投资强度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