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在中国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在民用领域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就在种种利好的刺激下,GPS民用的前景越来越清晰,用户需求正在上升,企业也纷纷开始新一轮“圈地”。我们这一组报道想呈现给大家一张“地图”:第一站是出发地,描述现状(一个“慢热”的产业);第二站是必须经过的三座大山(GPS在中国的“三道坎”;第三站是诱人的未来(“看得到”的利好);第四站是练兵场(探路者步步为营)。
“看得见”的利好
国内GPS应用最大的利好来自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奥运智能
交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对电子地图的迫切需求,也将带动系统技术、中心软件、终端产品、信息服务、增值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
北京市计划在 2008 年之前给全市的公共
汽车安装 GPS监控系统。本市的公共汽车约有700多条线路,车辆数万台,预计 GPS 系统的装置费用约 19.2 亿元人民币。北京市的出租车也将于 2008 年之前完成 GPS 监控系统的安装,以便通过出租车监控中心监控每一辆出租车的位置,保障乘客和司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部分预算约为人民币 6.8亿元。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崔伟宏认为
物流系统将是奥运会筹备工作中的一大重点:“奥运期间估计物流量为3亿吨,91%走公路,7%走航运,将要形成432亿元人民币的物流市场。因此,建立物流控制与管理系统成为北京经济发展和筹备奥运的重大举措之一,并将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悉,全国物流业的运输车辆将会陆续安装GPS 导航及安全系统,近两年之内将有100000 辆,三到四年内将有100万辆运输车安装GPS安全监控系统。这一项预算费用约在191.8亿元人民币左右。
另据有关研究分析表明,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总产值在2002年约为20亿元,而2004年已突破65亿元,今年将有望突破100亿元。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GPS应用市场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关键阶段。
除了这些专项预算,还有两种应用被看好,一个就是民用导航终端,特别是车载系统。其次就是基于手机的移动定位服务。徐晨认为,相比之下,车载市场的潜力大一些。车载GPS应用主要关联因素就是车市利好的变化,由于车价在不断下降,用户买车的预算中就有尝试增值应用的可能。有专家预计,今年汽车导航仪前装市场可达到10万套的销售量,而明年将是今年的两倍到三倍。
探路者步步为营
虽然前面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批一批的“铺路人”,但在局面即将大开的现在,“探路者”也开始了更实际的行动。
联通:以整合者身份“上路”
在几年的移动定位服务推广实验之后,联通准备在今年尝试推出一些非手机而不能实现的服务,或者说充分体现手机移动定位增值价值的服务,例如,“高尔夫之星”,即将推出的三星导航手机和电子打折卡。
“除了最终用户以外,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和数据信息、软件、手机终端都是联通的上游,联通要做的就是分析下游用户的真正需求,把所有上游提供商的资源整合起来,呈现给用户。”中国联通增值业务部位置业务处副经理王兴刚如是说。为此,联通选择了提供软件的北京协进科技和提供电子地图以及数据信息的北京四维图新两家公司合作,来为联通、最终为用户提供导航服务。王兴刚表示,不仅仅是这两家公司,联通也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希望有更多的公司参与进来。他强调,联通只是提供网络服务,扮演一个整合者的角色,而真正的内容都是由协进们提供。
要想实现手机导航,用户必须购买嵌入GPS芯片的手机终端,而目前所有的CDMA手机上使用的GPSONE芯片都是由高通提供的。据悉,即将推出的三星W219不会超过8000元。除了即将推出的三星CDMA导航手机外,LG、TCL、海信和京瓷都会陆续推出CDMA导航手机。联通透露,这些手机都采用联通定制的复合品牌形式,手机上会出现联通“世界风”的LOGO。而且除了上述五家手机终端厂商,联通还会拓展其他的合作厂商,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
卫星定位、电子地图和数据信息、软件以及手机终端构成了手机导航的产业链。至于最终的利润分成,二八比例已经是业界公开的秘密,也就是联通20%,内容提供商80%。
对于普通用户关心的收费问题。王兴刚介绍了北京的情况:35元流量包月套餐,另外加固定的信息费,信息费大概在10元~20元之间。也就是为导航服务,用户最多一个月支出55元。如果用户使用导航服务很少,不选择包月套餐,每月只要5元~10元的流量费用再加固定的信息费。
惠美安:将欧美的经验引入中国
“随着中国有车族越来越多,人们对导航服务的需求肯定会增加。但是真正的车载GPS导航系统成本高达两万元,只有中、高档的车型才有。而手持智能终端个人导航产品携带方便而且价格合理,所以,我比较看好移动手持智能终端结合GPS导航应用的市场。”惠美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陶新胜如是说。
美国惠美安科技(Destinator)是在欧洲排名前三的个人移动导航技术和移动导航增值应用服务商,2004年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步,惠美安将首先推出其个人导航应用软件——Destinator SP ,即智能手机版(SmartPhone)产品。据陶新胜透露,惠美安通过与华硕、多普达、宏 、神达、联想等国内外智能手持设备的核心厂商密切合作,使消费者本月底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带有Destinator SP的智能移动终端产品了。同时,惠美安还在与联通、移动等运营商接触,讨论移动定位增值服务的合作模式和收费方式。
Destinator SP软件的功能看上去已经很强大了,包括路径选择、支持短信功能、多种语言语音提示、可按个人喜好选择的视频查看方式、庞大而且动态升级的全球地图库及多达百万的兴趣点查寻等等。“但是,限于国内目前的产业环境,我们的一些个人导航产品所能提供的增值应用暂时还无法在国内开展。例如因为国内还没有人做交通状况实时信息的服务,所以我们产品中与此相关的部分就无法‘激活’。”陶新胜表示,“虽然技术和硬件已经不是问题,但国内GPS应用的产业链尚不完善,比较欠缺的是应用模式、产业操作的经验以及成熟的软件产品,在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希望能以在欧美市场成功的运作经验为中国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与产业上下游最优秀的厂商合作,是惠美安和联通作为立场不同的“整合”者做出的相同选择,希望这些“示范者”和“示范工程”能加快国内GPS民用市场成熟。
GPS在中国的“三道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GPS民用在中国尚未实现普及,不是技术和硬件的问题,主要的瓶颈是“软件”跟不上。总结起来就是还需要迈过“三道坎儿”。
第一坎:地图滞后
“关于GPS应用在国内推进缓慢的瓶颈,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地图业的发展。”徐晨介绍到,“首先,目前国内整个地理信息系统不是很健全。一方面由于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包括国家的一些编码体系也处在变革的过程中,如公路、街道、社区、楼宇的门牌号等编码和名称经常会变化,没有一个详细、准确的系统可用。另一方面,国内地图业还受到一定的管制,其中牵扯到一些国家机密,测绘局和发改委对此都有限制,只有具备了相关资质的企业才能做地图业务。”
据了解,地图的编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国内电子地图本来就少,其制作和更新的花费就更大,而每更新一次所花费用跟制作几乎一样,这就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来支持,一般民营企业做不起。目前国家测绘局只给了六家公司制作地图的资质认证,他们的负荷不轻。这些限制使地图数据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丰富度上都达不到GPS应用所需要的水平。
地图数据的不准确也直接导致了商家不敢轻易开展GPS应用服务,因为这种服务的客观实用性非常强,服务的优劣很容易被鉴别,如果有一两次不成功,就会遭到用户的否定。
第二坎:需求不足
“最早的GPS个人应用起源于欧美,是给那些‘背包客’,也就是去野外露营的人提供像指南针一样的导航服务。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应用需求才刚刚开始兴起,以前很少。”徐晨如是说。“在国外比较多的另一种GPS导航服务就是车载应用。但在国内,汽车市场也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并还在不断的压低价格,有些低档车中连音箱都没有,更不可能有加装GPS终端的需求。对不少车主来说,GPS导航还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东西。”GPS车载应用在国内从2002年、2003年才开始兴起。当时主要是国外的汽车生产商比较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而在那之前,国内的GPS导航应用主要在一些公共事业如交通、警用,以及物流行业,或出租车公司等专业领域,而且应用也很简单,并不真正起导航的作用,而是救急和调度的作用。
第三坎:终端贫乏
据徐晨介绍,在欧洲,PDA、PNA(即为PDA搭配GPS模组产品而成的个人导航助理产品)等个人手持智能终端的市场比较成熟,GPS应用逐渐跟PDA、PNA结合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导航。
亚洲市场主要的应用在日本和韩国。日本市场的车载GPS终端一般屏幕较大,下面有个DVD光驱用来应用地图等软件信息。但这种方式只对发展比较完善的城市适用,因为DVD光盘是之前刻好的,如果地理信息,交通管制规定,路况等变化频率较高,变化程度较大的话,DVD就不适用了。所以,这种终端拿到国内就无法推广。
韩国的应用又与日本不同,在韩国应用最多的GPS导航服务是由SK电讯推出的手机语音导航,主要靠手机预置的GPS芯片和手机基站定位。但这种方式也不适于在中国普及。虽然中国人的手机拥有量已经居世界第一,而且手机的优势就是便携性,随时随地随身携带,人、机一体,这样卫星定位才有意义,可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手机中装有GPS芯片的很少,因为成本比较高,如果应用服务不是很丰富,需求不旺的话,手机厂商会考虑GPS手机因成本增加而影响销售的问题。况且,手机毕竟是个相对简化的终端,计算功能比较差,屏幕比较小,可拓展的应用也少,如果将地图等软件信息用手机来表现是个大问题。还有就是有了GPS定位之后,到底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服务并且让他愿意为此付钱?如何通过手机将服务体现出来?这些问题,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们都还没有想清楚,还在摸索可能的模式。
对此,王兴刚坦言:“之所以位置服务在国内应用很少,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太少;原有的位置服务过于简单,没有产生真正的增值价值。如果下一步不推出一些非手机而不能实现的服务的话,用户的需求还是调动不起来。”
一个“慢热”的产业
记者的朋友小Q夫妇在美国留学。最近回国休假,一见面就拿出一堆照片来炫耀他们旅行的“战果”。“美国本土我们已经玩遍了三分之二,都是开车去,或者到当地再租车转,省钱又过瘾。”“你们俩一对是‘路盲’,自驾车异国游,不是吹吧?”朋友问。“嘿,我们花900美元买了个便携的GPS导航终端,还没有B5纸大,只有名片夹那么厚,里面装有整个北美各地的详尽电子地图,我们无论到哪儿,只要把它往驾驶座前一贴,无论大路、小沟,山地、高原还是繁华闹市、三叉路口,全部由语音提示导航,我再路盲向左转,向右转还是没问题的。”小Q很兴奋地介绍着,“开始还觉得这东西有点儿贵,现在觉得太值了。这东西不仅提供目的地的详细路线以及沿途所有景观、宾馆、饭店、购物、娱乐的信息服务,而且遇到复杂的路况,马上有立体模拟画面教你如何通过。万一走错了,马上告诉你一条新路线。这么说吧,如果在北京你有了它,连续过多少个西直门立交桥(注:西直门立交桥是北京最著名的复杂的立交桥)都不是问题。”
朋友们听得两眼放光。但是,小Q提到的这种产品,国内的用户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呢……
国内的卫星导航应用行业已经形成、发展了十多年,这个圈内的人士几乎年年都在期盼,今年的市场要比去年好,明年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及地图、软件滞后等问题,这个产业一直处于“慢热”的状态。目前主要的应用集中于物流、交通、警用、公共事业等专业领域,应用层次也比较低,仅限于基础的追踪、应急、调度等。国内的GPS应用向民用转化真正开始有起色还是近两三年的事,主要的催化因素是私家车市场的兴起和手机应用的繁荣。
尽管“曙光”初现,但国内GPS在传统专业领域、民用车载和移动定位三个方向上的应用推进还有好多“坎儿”要过。
其实导航是一个需要用户来构造的市场。这就像当初即时通讯和BLOG的兴起,如何将应用铺开,让大家都来用,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量之后,上下游的各类厂商都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如果用户规模不够,推广就比较难。“在如今这个阶段,需要政府方面再加些力度,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厂商都积极参与,多奉献一些,比如终端厂商能够和运营商有些合作,向市场送一些终端等,让用户规模上到一定的量,这个市场会良性的滚动起来。我觉得GPS市场在明年下半年将形成基本的雏形,真正成熟还需要两到三年。”徐晨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