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世界环境日前夕,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主办、上海三爱环境水务工程有限公司承办的“2005中国国际水处理技术高级专家论坛”在京举行。
十年治水的经验教训,以及“十一五”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使众多水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此刻走在了一起,而努力将我国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用性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则成了他们的共同心愿。无论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在《论文集》上的开宗明义,还是各时段论坛主持人的导引评述,以及专家演讲时的溯源结语,无不令人感到这一主题的纲领地位。心之切切,言之凿凿,值得各级管理部门、业主、工程设计建设人员给予应有的、足够的体察和重视。
王家廉认为,与彻底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相关的制约很多,有法律、体制等方面的痼疾,也存在监督管理、投资保障等方面的瓶颈,但即使这些问题都不重要了,我国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仍然是一个远远没有实现的期望。十年治水,建成了500多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将近6万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却远远没有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提高实用性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管理,建立起精细的技术管理法规和技术评估程序。王家廉还提出了建立环境技术法规体系的初步构想。
国内外知名的“氧化塘”专家王宝贞教授,恐怕现在该称“生态塘”专家了。王宝贞教授现在仍然和20多年前一样在讲“塘”,但内容已经向前发展了,使这种基建、运行和维护费用低廉的污水处理方式更加稳定实用,成为一种实现污水处理与利用的生态塘和生态系统,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常规二级处理厂的出水水质。“氧化塘”技术现在又热了起来,王宝贞在黑龙江大庆、山东临淄、东营等地也有新的成功案例,但他仍然建议只有那些有大量低洼废弃荒地的地区才可以考虑此技术。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美国水生物自动控制技术公司总裁的到来,让人有一种有关实用性取向的“里应外合”感觉。这家美国公司的演讲主题就是“利用工业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治理污水”,实质是其信息化技术能力,能够达到根据每分钟、每秒钟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来投加适量处理药剂的精确水平,并实现“有害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公司也成为“信息时代”污水循环处理技术的一个代表。
而上海三爱环境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应算是国外数字环保技术在国内进行本土实践的一个代表。目前虽有滇池水污染治理试验阶段性成果的资本,“数字环保”心动八方,但目前太湖、滇池水污染治理项目依然是名花“各归原主”,提高实用性还存在很多现实距离。
清华大学的施汉昌教授现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则为中小城镇治理水污染提供了一种可以不走工程路线的新的实用方案,即利用可以工厂化加工的三相生
物流化床反应器来处理污水;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刚的成果是使黏土抑制水体藻华这一应急技术迎来了新的生命,并有可能在磷的矿化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博士探讨污水污泥处理问题的新结论是,要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工艺和污泥处置的关系;而我国水处理界的元老冯生华先生,则推荐了来自加拿大的污泥处理技术———用深井曝气实现自热完成高温好氧消化,可以节省50%的能耗,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中国环境报 记者 潘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