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林浆纸一体化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我国林浆纸一体化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这是5月21日-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林浆纸一体合作与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代表达成的共识。
此次论坛是在我国造纸业快速发展和造纸原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召开的。
造纸业是惟一总量短缺的轻工行业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说,我国造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全球造纸行业生产与消费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亚洲以8.5%增长,名列各大洲之首,而中国造纸行业以18.13%的增幅列亚洲之首。目前我国造纸产量和消费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和14%,仅次于美国。
但同时,造纸业却还属于我国轻工业总量惟一短缺的行业,生产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总量供给有缺口,产品结构性矛盾也很尖锐。
据了解,我国造纸业进口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木浆和废纸等纤维原料进口大。以木浆为例,2000—2004年我国木浆进口量以平均每年22%的幅度增长,其增幅远远超过同期我国纸业的产量和消费量。2004年全国纸浆进口734万吨,废纸进口1230万吨,我国造纸业用汇高达80多亿美元,仅次于石油。
中国造纸学会专家顾民达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对木浆需求将极度扩大。根据我国造纸产业结构的规划,到2010年造纸工业原料中木浆的比例将从目前的6%提高到20%,整整提高3倍。造纸业原料之忧日益显现出来。
中国木浆能够长期依赖进口吗?
纸业专家顾民达说,我国造纸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解决木浆(木材)供应问题。我国造纸业能不能长期依赖进口呢?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提法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林业专家、国际木材原料学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忠正认为,目前国际上商品木浆大约在3000万吨左右,我国进口木浆已达700多万吨,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商品木浆不可能有较大地增长。如果我国造纸业实现以草浆为主向木浆为主造纸转型的话,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商品浆拿来都不够。显然,长期依赖进口来解决我国造纸业原料严重短缺是不现实的想法。
顾民达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近年来,全球平均每年森林面积减少940万公顷,随着世界原始森林数量的减少,木材产量将不断下降,各出口国的木浆出口量不可能大幅增加,而且还有可能下降。因此,我国造纸业面临的问题严峻,靠世界供应木浆来发展中国造纸业是不可能的。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认为,国际市场承受能力有限,在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森林保护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强林业的发展。
专家们认为,造纸原料长期依赖进口也不符合我国国情。据介绍,目前纸浆工业生产高度集中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少数企业手中。我国对木浆的巨大需求促使国际木浆价格飙升,去年高达45%,大大增加了我国造纸业成本。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认为,如果对进口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的话,我国造纸业的命运将掌握在国外造纸巨头手中,后果堪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认为,在我国林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远没有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提出我国造纸业原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策略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多管齐下求解造纸原料难题
对于原料短缺问题的解决之道,金光集团APP浆纸事业部副总经理邱俊德的看法是,跟铁矿石、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同,林业是再生资源,所以林业最好还是走自给的道路。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走“林浆纸一体化”之路,先造林后建厂,建立循环体系,才是长久之计。
顾民达说,根据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15894万公顷,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3%。森林资源现状是绝对量虽然较大,但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少,可造林面积大,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作为速生丰产林基地。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报告指出:我国适宜营造速生丰产林地面积在1400—1500万公顷,如果充分利用每年可提供4200吨木浆。
据了解,目前世界造纸巨头斯道、金光等相继进入中国。特别是金光集团在我国投资50多亿美元,建立起林浆纸一体完整产业链,其中造林面积已达320万亩,且以每年60--100万亩速度增长。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忠正说,从根本上化解我国造纸业原料危机,应该多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做法,走林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来解决我国造纸业原料问题。另一方面要节约资源,提倡废纸再利用,目前国内废纸利用率仅为27%,与世界平均水平的43.7%相比相差甚远。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造纸业所用废纸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我国造纸业的废纸用量,由1995年810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2000万吨,进口量由1995年的89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1200万吨,美国废纸出口量的43%,日本废纸出口量的70%销往我国,可见我国废纸回收空间很大。
此外,有专家还指出,为解决原料问题,有实力的企业应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