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近日实施
《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5月1日实施后,专家和业界人士反响强烈。他们认为,此标准划分不够科学,没有抓住评估物流企业的本质,误导企业搞大而全,并且以运输型、仓储型“帽子”限制企业发展。有专家认为,在我国的物流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期,对物流产业本身划分还存在较大争议的情况下,匆忙出台这样的标准是不够慎重的。
“标准给物流企业戴上运输型、仓储型‘帽子’,不是帮忙是添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对物流企业的划分标准提出异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是推动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组织之一。从1998年起,中交协就开始对我国物流行业进行调研和推进。1999年,在中交协的推动下,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信产部、外经贸部等六部委联合召开了首届国际物流研讨会。2001年,六部委又召开了全国物流工作座谈会。根据物流形势的不断变化,中交协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础,2004年9月,发改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税务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意见》。王德荣认为,作为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将物流企业分成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三类,戴不同的“帽子”,这是不科学的。物流是对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物流企业是提供物流服务的。目前许多企业全球采购,物流企业拥有再多的车辆、仓库恐怕也鞭长莫及。物流企业可以拥有仓储、车辆,也可以没有这些设备整合社会资源。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制订过运输型物流、仓储型物流、综合型物流这样的企业分类标准。
据介绍,从1995年起,我国一大批从事运输、仓储、货代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目前,我国正处在物流企业转型发展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先给企业定性,定成了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就好比把你定性成牙科医生,肚子疼的人都不会来找你一样,业务被局限住了。”王德荣通俗地举例说。
“标准是浮躁思想的产物,它引导企业搞大而全,和世界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相悖。”著名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王之泰认为,在物流产业本身划分尚不清楚,理论上、学术上没有完全定论的情况下,匆忙将标准出台,非常不慎重。标准本身也是很不科学的,误导企业去搞大而全。比如说,对仓储型物流企业,不仅要求有仓库,还要求有车队规模,这是和世界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相悖的。专业化是经济发展趋势,如按此标准划分,就会将单项功能非常强的仓储企业排斥在物流企业之外,或者迫使他们配备车队,这样的标准否定了专业化发展趋势,是对企业的误导。
王之泰还强调,有关部门如果想促进物流发展,可以先定出骨干物流企业标准,待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后,再引导物流发展。也可以先出台综合物流、国际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标准。
有关物流企业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标准的分类指标强调的是固定资产数量。然而对物流企业来说,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物流企业的关键是服务,而不是车辆多少、仓库多少。标准没有抓住评价企业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