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企业资讯>我国造船业正行走于冰与火之间

我国造船业正行走于冰与火之间

发布时间:2005-03-10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企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我国 造船业

导  读:

   “今年是造船业的黄金年,我们却不敢接太多订单。”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王酉堂的一声长叹,也许代表着中国造船业者们共同的叹息。
  
    尽管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却遭遇钢价猛涨的强大成本压力,中国造船业正忍受着在冰与火之间行走的煎熬。

  盛世危情
  
    来自国内两大船舶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简称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的资料显示,它们的新船建造工期已经安排到2008年。与此同时,世界船价也整体上涨了50%—100%。

    然而面对这一产销两旺的大好局面,王酉堂等“老造船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船用钢板在过去一年中的涨幅已吞噬了造船厂因船舶涨价带来的绝大部分利润,而且铁矿石进口价上涨71.5%的现实,意味着钢铁价格在未来一年还将继续上涨。照目前的趋势,今年钢材价格上涨将至少给中国造船业带来30亿元的额外成本。
  
    实际上,自去年年初至今,国内市场船用钢板价格涨幅已达100%,直接促使造船成本提升了1/3以上。
  
    外高桥某物资部门人士早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原来一艘船的成本在2亿人民币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2.7亿,其中钢铁材料成本增加了5000多万元,其他配件(主要由钢铁组成)增加了1700多万元。
    
    更可怕的是,目前国内造船厂的许多生产任务都是2002年、2003年船舶市场低迷时签下的订单,当时的价格仅是现在市场价的60%。前两年接下订单的中国船厂不得不面临制造成本超出原先销售价格的尴尬局面。

    “根据目前的钢材价格,同样的好望角型散货船的价格是每条5200万美元,但在2002年5月拿下订单时的价格仅为3500万美元。那时正是全球造船业的低谷,几乎没有船东要船,能签下这样的订单已经非常不错了。”中船集团一位销售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急呼“战略联盟”
  
    钢价的飙升使得造船厂当初制定的预算完全落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增效节能”。中船集团下属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应对钢材涨价,该厂动员职工加快生产,尽可能压缩造船周期。经过努力,原先生产一条17.5万吨散货船需要18个月左右,如今只需十四五个月就完成,由此留出坞位以增产两条船。

    “要知道,船停在船厂一个月的开销就要二三百万。”中船一位人士说。
  
    然而,由于钢材成本在整个预算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仅仅依赖摊低固定成本的方法又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呢?
  
    “散货船等常规船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王酉堂讲。据他介绍,对于散货船这样的常规船来讲,船用钢板的成本占到整船成本的60%左右,可压缩的成本很小,接单就意味着亏损。
  
    “我们现在一方面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建造周期,另一方面就是不敢接太多订单,并且尽可能少接散货船等常规船的业务。那些附加值低的造船业务不但亏损,而且也令我们疲于奔命。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研发力量,谋求通过那些高附加值的业务利润弥补钢价上涨带来的损失。” 王酉堂谈起未来沪东中华的构想。

   沪东中华的母公司中船集团一位高层人士对以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来化解成本压力的说法表示认同。然而提到尽可能多接高附加值业务的想法,该人士表示谨慎乐观。
  
    “2月18日,韩国现代重工刚刚拿下中远4艘10000标准箱级造船合同,那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的集装箱船舶,而国内船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因为目前我们根本没能力造。”
  
    他认为目前最现实的一个办法是,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两大造船巨头应迅速与国内主要船用钢板生产商结成战略联盟,以抵御钢板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
  
    “目前钢价高涨,钢材供不应求,造船厂求着钢厂,可一旦钢价反转呢?钢厂与船厂应该积极磋商,结为联盟,只有这样才可能抵御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可目前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事实上,日韩在这方面早就做出了榜样。
  
    自去年钢价上涨以来,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韩国的钢铁企业即以“国内需求紧张”为理由,优先满足国内船厂,不再履行合同向中国出口造船用钢。而日本钢铁企业虽未终止合同,但卖给本国企业的船用钢板的价格是每吨400美元,卖给中国企业的价格则高达每吨700万美元。两者价差几乎达一倍。 





























本文地址:http://ca800.com/news/d_1nrusj6oameo8.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美国电信企业计划大转型

下一篇:研扬金牌代理——深圳英德斯喜迁新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我国 造船业
  • 未来两年我国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

    我国将组织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于2015年至2017年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电动)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

  • 2015年我国7个特高压工程在建

    我国的特高压输电项目的建设脚步已经明显加快。上半年计划核准开工的"两交四直"已有4条线路正式开工,这与2014年的"六交四直"计划相比,建设的规模十分抢眼。

  • 2014年我国十大塑料机械公司排名

    我国塑料机械行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基础牢固、具有一定技术水平、能够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求的世界最大规模,并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2年,我国塑料机械行业的产品产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塑料机械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

  • 我国将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日前,在2014年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处长蔡荣华透露,该方案正在筹备中,择日正式公布。 重点建设我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

  • 我国工业余热回收率达30%~50%

    我国各领域工业余热总资源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利用的部分约占余热总量的六成。在“十二五”规划大力推动工业节能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的余热利用正在加速。需求和利润空间下滑的压力,也促使工业企业开始学习过“紧日子”,“变废为宝”的余热回收技术受到企业的欢迎。

  • 我国机器人产业园已达36个

    成都、杭州、常州、昆山、九江、晋城等全国30多个城市也相继提出了打造机器人先进产业基地的构想,我国已建成和建设中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达36个。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全国展开,形成群起之势。

  • 2020年后我国全面推行智能制造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2020年前,我国要在数字化制造基础上,选择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2020年后全面推行智能制造,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 我国石油管进口数量仍将下降

    2012年,我国石油管行业供给数量达到685.9万吨,需求量达到479.3万吨,石油管市场供给量的增加远大于需求量的增加,无疑在未来几年内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激烈的竞争。

  • 新接订单量激增 造船业逐渐回暖

    日前,苏南重工董事长马建兴专程赴韩国考察造船业,发现韩国造船业异常忙碌,柴油机曲轴订单已经满负荷,正向中国企业转移。据马建兴介绍,柴油机是船舶的核心部件,曲轴是柴油机的关键配件,这表明船舶市场正逐渐回暖。

  • 我国船企技术竞争日趋激烈 造船产业机遇犹存

    我国的造船业受航运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目前国际BDI指数来看,一个月内跌幅接近70%,创造了新世纪以来新低,这意味着2012年航运业翻盘的可能性非常小。

  • 造船业发展需要与机床业共舞

    当前,我国造船业快速增长,但船舶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关键船用配套设备仍然依赖进口,成为当前我国造船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主要中低速柴油机生产厂正在加大技改速度,推进柴油机曲轴等关键件的国产化研制,这也给机床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由此看来,造船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机床业“共舞”。   柴油机的曲轴、

  • 我国进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

       从23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武汉)世界船舶配套发展论坛上了解到,2006年,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造船的份额达到22%,新承接和手持船舶订单超过日本,已进入世界造船业的第一方阵,打破了日本、韩国垄断世界造船市场的局面。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说,1994年,我国造船产

  • 5年后全球1/4船舶中国造

    韩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宝座可能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国务院近日通过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2010年,中国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25%以上,到2020年前后,中国要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国家发改委29日透露了这份《规划》的内容。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8月份的研究表明,上半年,我国造船完

  • 江苏民营造船企业「太平洋」将建两个15万吨乾坞

        中国江苏民营造船企业──扬州太平洋重工集团正按部就班发展其造船王国,两个十五万吨乾船坞──大舟船坞和大洋船坞正在施工兴建之中。集团董事长梁小雷期望在远洋大型船舶建造领域里有自己一席位置。    梁小雷原是以上海为总部的春和集团创办人,首次进军造船业是三年前收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