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增长 05年机遇大于挑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增长 05年机遇大于挑战

发布时间:2005-03-09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电子信息产业

导  读: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信息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直得到了国家在投资环境建设、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为了尽快实现“做大做强”的 
目标,行业主管部门在鼓励庾式搿⒅С制笠悼辜际醮葱隆⒆呦蚬适谐〉确矫嬉膊扇×艘幌盗谢行У拇胧沟谜龅缱有畔⒉翟?004年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取得了完成销售收入26550亿元、工业增加值5650亿元、利税总额1500亿元、产品出口总额2075亿美元,同时几个主要指标比上年的增长率均超过40%的佳绩。那么,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新特点、新问题?2005年的规划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机遇?为此,编者特选摘了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最新发布的《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统计公报》,以权威的统计和分析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产业发展呈现六大特征——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优化 ●软件市场快速增长 

  ●效益增速超过规模 ●国际化程度加强 ●产业集中度增强

  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知名品牌、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六大特征。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计算机类、电子元器件类产品比重继续提高。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计算机类、电子元器件类和电子仪器及设备类产品的增速都超过40%以上,其生产规模在全行业中所占比重继续提高,较上年分别上升1.3、1.1和0.2个百分点,而家用视听类、通信类和广播设备类产品比重分别下降了1.9、1.1和0.2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电子信息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能

  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全行业完成通信产品销售收入4381亿元,较上年增长28.6%。笔记本电脑和高端彩电增长更为迅速,增幅超过70%以上。笔记本电脑销售1200万部,占PC机销量的50%以上;高端彩电(背投、液晶和等离子)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彩电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3年的15%上升到2004年25.9%。新型电子元器件产销大幅增长,尤其是微型显示器件和集成电路产品,产销量较上年增长均超过50%以上。

  三是软件产品市场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软件产业随着国家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全年共完成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收入2424亿元,较上年增长48.4%,高出全行业增速7.2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产品(含软件服务)收入1490亿元,增长35.3%,占软件产业比重为61%;系统集成收入934亿元,增长75.7%,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全行业完成软件出口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

  2004年,各种应用软件产品市场发展明显看好,如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等软件市场发展迅猛,增速均超过软件产业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网络游戏软件市场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为软件产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2004年,软件企业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累计到年底全国共认定的软件企业超过1万家,新增逾1600家,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前100家的企业中,通过CMM3级标准认证的企业有24家,比上年增加了5家,通过CMM4、CMM5级标准认证的企业有7家,其中华为、东软、大连华信、新宇科技、用友软件等已通过了CMM5级认证。

  四是效益增长速度首次超过规模增速。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首次超过规模增速,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度提高。2004年,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41.3%,实现利税增长44.6%,分别比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高出0.1和3.4个百分点,特别是利润总额增长高出产品销售收入增幅8.1个百分点。2004年,全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3%,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经济效益指数高出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8.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0.3%,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7%,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2.2次/年,比上年加快了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6%,与上年基本持平;劳动生产率11.8万元,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5%,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五是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三资企业对全行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继续提高。截至2004年底,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财富》世界500强中的IT企业已有90%在中国投资;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62.5%;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行业的总量均超过75%。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研发设计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多数国际著名电子信息企业已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并且逐步由地区中心向全球中心发展。

  2004年,电子三资企业(制造业)对全行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8594亿元,较上年增长51.9%;利税总额921亿元,增长51.7%;工业增加值3866亿元,增长58.7%;出口额1780亿美元,增长49.6%;占行业的比重分别为77%、70.3%、74.4%和85.8%,比上年分别提高了9.5、12.4、22.4和3.1个百分点,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6.8%,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5个百分点中拉动了40.4个百分点。

  六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产业基地已见端倪。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整机生产为龙头元器件产业配套发展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区域,2004年三区域的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分别为83.8%、89.3%、86.7%和88.7%;比上年均提高了4.7、1.5、5.4和6.8个百分点。首批9个产业规模较大、布局相对集中、综合实力较强、辐射作用明显、产业链基本完善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经挂牌,2004年9个产业基地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205亿元,较上年增长39%;完成工业增加值3999.5亿元,较上年增长51.4%;实现利税总额994亿元,较上年增长48.5%。分别占全行业比重为79.6%、77%和75.8%。

  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在取得许多新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首先,结构性矛盾依然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技术依赖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行业结构失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比重依然偏低。

  其次,内外资企业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电子外资企业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经济发展持续看好,效益不断提高,但对国家投入产出比的贡献却呈下降趋势。一是完成销售利润率呈上升趋势,而每百元销售收入创造税金却呈下降趋势。2002年~2004年外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4.2%、4.1%和4.05%,2004年高出内资企业0.2个百分点。内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呈下降趋势,2004年完成销售利润率为4%,比2002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2004年外资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创造税金仅为0.7元,比2002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更低于内资企业1.4个百分点,而内资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创造税金近三年来均保持在2.1元左右。二是电子外资企业的人均利润率增长高于人均收入的增长。2004年外资企业人均利润率为2.87万元/人,比上年增长32.2%,人均收入2.64万元/人,增长26.7%,人均利润率高出人均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而内资企业的人均利润率为1.32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3%,人均收入1.68万元/人,增长7.8%,人均利润率低于人均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

  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不容乐观,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2004年,全行业完成销售利润率仅为4.1%,比2002年低0.2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工业平均销售利润率1.9个百分点(全国工业为6%)。

  另外,国内企业缺乏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经验。电子产品出口不断受阻,2004年继彩电、DVD出口遭遇反倾销诉讼后,手机、数码相机又遇知识产权纠纷。欧盟启动《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电子产品出口欧洲市场的难度。

  再有,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从就业结构看,目前全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短缺现象严重,特别是技术工人招工严重困难,本科毕业学生供大于求,就业率仅为70%~80%,软件产业人才瓶颈问题尤为突出。

  二○○五: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首先看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赋予了信息产业新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路,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模式、原则和步骤作了精辟的概括,对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综合、全面、开放、纵深的设计。

  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更好的体制环境。具体表现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税收、信贷、增值税改革试点等),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新一代产品结构调整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空间,数字电视、3G移动通信产品的发展和集成电路芯片研发水平的提高,都为我国电子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高端电视产品市场进一步好转,居民手机2次购机的比例不断增加(2003年为20%,2004年为30%~40%,2005年预计将达到50%左右),国内市场继续趋旺;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市场潜力巨大,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上服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计算机产业和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外包服务为软件企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全球软件外包服务平均每年以29.2%的发展速度增长,到2005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这为我国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然,在面临机遇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加剧,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国外反倾销和技术壁垒将进一步影响我国电子产品出口;进出口贸易出现新的不平衡,目前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区域结构不尽合理,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如日、韩、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继续呈逆差态势,而对美国贸易则为顺差;核心技术短缺,导致企业进入市场的技术和投资门槛降低,市场更加拥挤,竞争更为激烈;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紧张进一步突出,价格将继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加,电力紧缺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这些因素将继续制约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继续制约产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劳动力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呈现出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人才短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大量流失,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稀少,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工程、计算机、通信产品设计开发人才尤为短缺,人才短缺的状况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2005年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mel2.html?WebShieldSessionVerify=JJ6DuDLTTrvzvAEWqvAP

拷贝地址

上一篇:全球15年内建60座核电站 2020年前我国将建6座

下一篇:上海发电设备制造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电子信息产业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